
[official price;official rate] 官方定價
官府規定的價格。《宋史·食貨志下五》:“鈔法罷而綱運興,官價高,私價賤,民多食私鹽而官不售,科抑之弊生矣。”《續文獻通考·市籴一》:“今官司以官價買物,行鋪以時值計之,什不得二三。” 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我就聽見許多窮苦的華僑,貨物被 赤塔 政府依官價征收去了,官價一時發不出來,華僑會, 赤塔 中國 領事又不肯認真幫他們辦交涉,因此怨罵華僑會和領事。”
“官價”是一個曆史性詞彙,指由政府或官方機構制定的價格,通常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官方定價
指官府或政府通過行政手段規定的商品交易價格。例如《宋史》記載的鹽價調控:“官價高,私價賤,民多食私鹽而官不售”。
與民價的對比
官價往往高于市場實際價格(民價)。如清代乾隆時期,宮廷采購雞蛋的官價為每隻30兩白銀,而民間實際價格僅3錢,相差百倍。
經濟調控手段
古代政府通過官價控制重要物資(如鹽、鐵)的流通,防止市場壟斷或物價波動。
權力幹預的體現
官價常被用于特殊場景,如宮廷采購或戰争物資調配,甚至存在“官署購物特價”現象(如低價強制征收物資)。
社會矛盾
官價與民價差異過大會引發民衆不滿。例如瞿秋白在《餓鄉紀程》中描述,華僑貨物被政府按官價征收後未及時補償,導緻糾紛。
行政弊端
明代《續文獻通考》指出,官價采購時商戶實際收入僅為市價的兩三成,導緻商戶虧損。
現代語境中,“官價”可類比政府指導價或彙率管制,例如央行公布的官方外彙牌價。
注: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文獻記載與曆史案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史·食貨志》《續文獻通考》等原始文獻。
《官價》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官員的價值。它可以指官員在社會地位、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價值。
《官價》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宀」和「價」。其中「宀」是上面一個氵,表示與屋檐有關的字詞;「價」則是右邊一個貝部,表示與價值、價格有關的字詞。整個詞共有12畫。
《官價》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普遍,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官制。它在現代漢字中的繁體寫法為「官價」。
在古代漢字中,「官價」這個詞的一種常見寫法是「官價」。不同的朝代和地區可能有略微的變化,但基本上都以這種形式為主。
1. 他的官價越來越高,說明他在政府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2. 這位官員的官價一落千丈,因為他涉嫌貪污受賄。
3. 隨着國家的發展,官員們的官價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 官位
- 官員
- 官宦
- 官銜
- 地位
- 品級
- 價值
- 重要性
- 平民
- 賤價
- 低下
- 無價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