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敲擊。 晉 陶潛 《搜神後記》卷二:“得卿同心健兒三十人,皆令持竹竿,於此東行三十裡,當有邱陵林樹,狀若社廟。有此者,便當以竹竿攪擾打拍之。”
(2).唱曲時擊盞以按節拍。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妓樂》:“蓋嘌唱為引子四句就入者謂之‘下影帶’。無影帶,名為‘散呼’。若不上鼓面,止敲盞兒,謂之‘打拍’。”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打拍不知箇高下,誰曾慣對人唱他説他?”
(3).振作。 元 關漢卿 《金線池》第一折:“揉開汪淚眼,打拍老精神。” 元 石德玉 《紫雲庭》楔子:“你覷波比及攛斷那唱叫,先索打拍那精神。”
“打拍”是一個多義詞,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及用法:
敲擊
指物理上的敲打動作。如晉代陶潛《搜神後記》提到“以竹竿攪擾打拍之”,即用竹竿敲擊物體。現代也指用腳、手等打節拍,例如“他聽音樂時用腳打拍”。
唱曲時擊盞按節拍
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記載,演唱時若不用鼓面伴奏,僅敲擊盞器控制節奏,稱為“打拍”。這種用法常見于古代音樂表演。
振作精神
元代戲曲中多用于表達提起精神的含義。例如元雜劇《紫雲庭》中“打拍那精神”,以及《羅李郎》中“打拍我這老精神”,均指振奮狀态。
使用注意:
若需進一步區分具體語境,可參考《漢典》或古代文獻用例。
打拍的部首是手(扌)和白(白),根據部首的位置和筆畫數,打拍的拆字涉及到“扌”和“白”。其中,扌為手的偏旁部首,白為一種常見的漢字部首。
打拍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在繁體字中,打拍的寫法為「打拍」。
在古代漢字中,打拍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它的古代寫法為「打拍」。
以下是一些打拍的例句:
1. 他喜歡打拍,是個好記者。
2. 你知道怎麼打拍嗎?
3. 打拍可以展示你的個性。
以下是一些與打拍相關的詞語信息:
組詞:打字、打字員、打工、擊打。
近義詞:敲擊、敲打。
反義詞:拍打、摔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