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謂一切衆生可居住之國土世界。《楞嚴經》卷二十:“由此無始衆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真鑒 述:“世界即世間。别經雲,世間有二:一者衆生世間,即有情根身;二者器世間,即無情器界。”亦省作“ 器界 ”、“ 器世 ”。 清 唐甄 《潛書·思憤》:“求道不與器界同,用力不與手足同。求道在我,用力在心。” 梁啟超 《南海康先生傳》第七章:“人人既享世俗之樂,則又當知器世虛假,軀殼無常。”
以下是“器世間”的詳細解釋:
器世間(拼音:qì shì jiān)是佛教術語,指一切衆生賴以生存的物質環境。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定義
在佛教經典中,器世間指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構成的無情世界,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自然環境。它與“有情世間”(指衆生)共同構成衆生的生存空間。
與“有情世間”的區分
佛教将世間分為兩類:
哲學内涵
器世間被認為是“無常”的體現,其本質是空性,但因衆生的執着而顯現為實有。《辯中邊論》中提到“諸器世間說為所住”,強調其作為衆生業力所感之依報世界的屬性。
其他稱謂
亦稱“器世界”“器界”,在《楞嚴經》等經典中多次出現。
需注意:現代非佛教語境下偶見引申為“人類物質文明的總和”(如),但這屬于非主流釋義,建議以佛教經典定義為準。
《器世間》是一個成語,意指世界上的各種事物、器物。它可以用來形容這個世界的萬物,以及人們對物質、精神等方面的追求。
《器世間》的拆分部首是“口”和“白”,它們分别位于成語的起始和末尾。拆分的筆畫數是11畫。
《器世間》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這篇文章中。莊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兼文學家,他經常使用寓言和隱喻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個成語則是他用來描繪世界的一種方式。
《器世間》的繁體字為「器世間」。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字形常常會存在變化。《器世間》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稍有不同,但整體意思和用法并無太大出入。
1. 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器世間,隻有善于把握才能獲得快樂。
2. 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器世間都是過眼雲煙,唯有内心的平靜才是永恒的寶藏。
《器世間》可以參與很多組詞,例如:“器重”、“世界”、“衆生”等等。
近義詞:物世界、世事器物。
反義詞:無物之境、虛無缥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