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謂一切衆生可居住之國土世界。《楞嚴經》卷二十:“由此無始衆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真鑒 述:“世界即世間。别經雲,世間有二:一者衆生世間,即有情根身;二者器世間,即無情器界。”亦省作“ 器界 ”、“ 器世 ”。 清 唐甄 《潛書·思憤》:“求道不與器界同,用力不與手足同。求道在我,用力在心。” 梁啟超 《南海康先生傳》第七章:“人人既享世俗之樂,則又當知器世虛假,軀殼無常。”
器世間(梵文:bhājanaloka)是佛教哲學中的重要概念,指一切衆生賴以生存的物質環境與客觀世界,與“有情世間”(衆生本身的精神生命)共同構成佛教宇宙觀的兩大範疇。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器”喻指容器,“世間”意為遷流變化的存在領域。“器世間”即指承載衆生的物質容器,包含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房舍等無情識的客觀存在。《佛學大辭典》定義其為“衆生所依之國土世界”,強調其作為生命載體的功能屬性。該概念源于古印度哲學對宇宙結構的認知,後被佛教吸收并賦予緣起性空的内涵。
當代佛學将器世間解讀為物理宇宙與生态系統,主張“依正不二”(生命主體與環境不可分割),為佛教參與生态保護提供理論依據。如聖嚴法師指出:“器世間是衆生共業所感的生存空間”,強調人類對地球環境的倫理責任。
權威參考來源:
以下是“器世間”的詳細解釋:
器世間(拼音:qì shì jiān)是佛教術語,指一切衆生賴以生存的物質環境。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定義
在佛教經典中,器世間指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構成的無情世界,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自然環境。它與“有情世間”(指衆生)共同構成衆生的生存空間。
與“有情世間”的區分
佛教将世間分為兩類:
哲學内涵
器世間被認為是“無常”的體現,其本質是空性,但因衆生的執着而顯現為實有。《辯中邊論》中提到“諸器世間說為所住”,強調其作為衆生業力所感之依報世界的屬性。
其他稱謂
亦稱“器世界”“器界”,在《楞嚴經》等經典中多次出現。
需注意:現代非佛教語境下偶見引申為“人類物質文明的總和”(如),但這屬于非主流釋義,建議以佛教經典定義為準。
百醆保民編者案泊步長鐮陳波兒樗栎庸材觸痛玳瑁軸大門官大諾雕翎煩歊富春山居圖趕步乖誤慣偷孤檠嚎啕花白葫蘆提僭逆腳盆機道驚慕驚群動衆鏡月金華夫人稷下亭蠲赦君聖臣賢亢亮空僞括揭臉色料虎頭露口信女性荞麥面秦青窮原遒躁軟耳弱女實确十三篇收錄守拙水清無魚司應孫枝壇位貼運推陷脫獄僞俗文牍五痔鸂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