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詩·王風·君子于役》:“雞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毛 傳:“雞栖于杙為桀。括,至也。”後以“括揭”借指進欄回窠的牛羊雞等禽畜。揭,同“ 桀 ”。《文選·謝靈運<似魏太子邺中集詩·劉桢>》:“朝遊牛羊下,暮坐括揭鳴。” 李善 注:“‘桀’與‘揭’音義同。”一說,指雞。參閱 劉良 注。
“括揭”是一個源自《詩經》的漢語詞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括揭”指傍晚時分歸巢或回欄的禽畜(如牛羊、雞等),強調動物在日落時返回栖息地的場景。
出自《詩經·王風·君子于役》
原句:“雞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後世引用
如謝靈運詩中“暮坐括揭鳴”,李善注解“桀與揭音義同”,進一步印證其含義。
部分注解(如劉良)認為“括揭”特指雞鳴,但主流解釋仍以《詩經》為基礎,涵蓋牛羊等禽畜。該詞體現了古代農耕文化對自然時序的觀察。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詩經》注疏來源。
《括揭》是一個漢語詞語,字面意思是“拆開和暴露”。該詞的形式為動賓結構,表示将某事物拆開或揭露其真相。
該字由“⺅”和“曷”兩個部首組成。其中,“⺅”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部首,表示“肉”或“人體肉體”,而“曷”則是表示“拆開”的意思。
括揭共有17個筆畫。具體的寫法為:“⺅”(6畫)+ “曷”(11畫)。
《括揭》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籍《新唐書·雜事憶》中。這個詞在古代用法中多用于描述拆開封條或揭露秘密等行為。
繁體字的寫法為“慶擊”,繁體字通常在台灣、香港等地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說文解字》是一部廣為流傳的古代字書,記錄了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根據《說文解字》對“括揭”的解釋,該字的古字寫法為“⺅”(6畫)+ “害”(5畫)。
以下是一些使用“括揭”一詞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括揭”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