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越禮犯上。《後漢書·孔融傳》:“又 袁術 僭逆,非一朝一夕。” 宋 蘇轍 《曆代論五·陸贽》:“臣料其間必有旁遭詿誤内畜危疑而計不能止者,未必皆處心積慮果於僭逆也。”《三國演義》第九八回:“衆議皆謂 孫權 僭逆,宜絶其盟好。”
(2).指僭逆之人。 南朝 宋 謝靈運 《撰征賦》:“滌僭逆於 岷山 ,羈巢處於西木。”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故一·補鄉試》:“自庚申已後,諸僭逆以次削平,各省次第補行鄉試。”
“僭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僭逆”由“僭”和“逆”兩字構成:
二、曆史用例與語境
三、延伸辨析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帶有強烈貶義,常見于描述政治叛亂或禮制僭越。需注意語境,如宋代蘇轍曾分析某些“僭逆”行為并非蓄謀,而是形勢所迫。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後漢書》《三國演義》等原著。
《僭逆》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來形容人們非法篡奪權力、背叛正道的行為。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僭”和“逆”。
根據《康熙字典》,“僭”字屬于“亻(人)”部,表示與人有關的意思,它的筆畫數為13;而“逆”字屬于“辶(辵)”部,表示與行走有關的意思,它的筆畫數為9。
據學者研究,《僭逆》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一書中,可見于公元前5世紀。在繁體字中,原詞的寫法是「僭」和「逆」。
古代使用繁體字書寫,《僭逆》的古代漢字寫法為「僣」和「逆」。
1. 這個國家的王室被一個無能的大臣所僭逆。
2. 他背叛了自己的朋友,真是個十足的僭逆。
3. 曆史上有許多僭逆的事件,令人深思。
1. 擅離:違反規定或脫離預期行動。
2. 篡奪:非法奪取權力或地位。
3. 叛逆:違抗或背叛權威。
1. 侵奪:強行占有或剝奪他人權利。
2. 過擅:擅自出格或不遵守規定。
3. 獨斷專行:以個人意志為重而不顧他人反對或意見。
1. 忠誠:忠于職責、義務或信仰。
2. 恪守:嚴守規定或約定。
3. 遵守:遵循或服從規定或法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