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富春山居圖的意思、富春山居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富春山居圖的解釋

中國畫。元代黃公望作。紙本長卷。水墨。畫面為浙江桐廬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岩壑幽深,山木疏秀,數十峰一峰一狀,數百樹一樹一态。用草篆筆法揮寫,幹筆濕筆一體渾成,氣清質實,骨蒼神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元代畫家黃公望創作的紙本水墨畫,被譽為“畫中之蘭亭”。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富春”指浙江省富春江一帶的山水景觀,“山居”意為隱居山林的生活狀态,“圖”即繪畫作品。全名可理解為描繪富春江畔隱逸山水的長卷畫作。

該畫創作于1350年,以“散點透視”技法展現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包含丘陵、漁舟、亭台等元素,全長約6.9米。黃公望運用“披麻皴”筆法表現山石肌理,墨色濃淡相宜,整體構圖疏密有緻,體現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據故宮博物院資料記載,此畫曾經曆火燒分為《剩山圖》與《無用師卷》兩段,現分别藏于浙江省博物館和台北故宮博物院。

在藝術價值層面,該作确立了中國山水畫的“文人畫”範式,其“寫意”手法影響明清兩代畫家。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指出,畫中題跋與印章構成獨特的“詩書畫印”結合形式,成為後世文人畫的重要特征。英國藝術史學家蘇立文曾評價其“展現了中國文人對自然的精神寄托”。

網絡擴展解釋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于1350年創作的紙本水墨長卷,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其内涵:

一、創作背景與作者

黃公望(1269-1354)晚年歸隱富春江畔,曆經數年完成此作。他早年仕途受挫,後入全真教修道,将人生感悟融入畫中。此畫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作,寄托了隱逸山水的理想。

二、藝術特色

  1. 構圖布局:以富春江為軸線,描繪兩岸初秋至深秋的山水變化,長達636厘米的畫卷中,山勢起伏錯落,江水平緩悠遠,疏密節奏如樂章。
  2. 筆墨技法:運用“披麻皴”表現山石質感,幹濕墨色交替,淡雅中見渾厚。畫面留白處似雲霧缭繞,營造空靈意境。
  3. 時空意境:開卷為夏日蔥郁,漸轉秋日蕭瑟,通過垂直皴法和疏朗筆觸,隱喻繁華落盡、返璞歸真的人生哲學。

三、曆史傳承與分卷

四、文化象征

此畫不僅是山水傑作,更承載着黃公望對元朝異族統治的疏離感。他将亡國之痛轉化為對永恒自然的凝視,表達“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的超脫境界。畫中漁樵、隱士形象,象征文人寄情山水、追求精神自由的傳統。

五、現代意義

《富春山居圖》因分藏兩岸,成為文化血脈相連的象征。2011年,兩卷曾合璧展出,引發跨越時空的藝術共鳴。

别人正在浏覽...

敖言罷官百世慘然纏腳産量吃透待閑黨翼道主鄧演達對口徑蠹蝕風中之燭浮榮歌謠挂口孤人含孕畫杖尖風屐齒徑衢九關虎豹鈞天樂隽語據為己有骒騾客源口氣庫兵敹甲淩踔漏卮難滿彔彔碼瑙馬仔媒糵濛昧籤廳齊牢清逸親覽擾躟忍從人面竹山諱神素嗜膽試作順腦順頭糖果桃蠧惕栗推方托夢韡爗寤寐求之纖微銷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