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honest ond poor] 封建士大夫自诩清高,不做官,清貧自守,叫守拙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晉· 陶淵明《歸園田居》
安于愚拙,不學巧僞,不争名利。 晉 陶潛 《歸園田居》詩之一:“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宋 歐陽修 《辭宣徽使判太原府劄子》:“大抵時多喜於新奇,則獨思守拙;衆方興於功利,則苟欲循常。”《紅樓夢》第八四回:“安分隨時,自雲‘守拙’。”
“守拙”是一個蘊含傳統文化智慧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五方面綜合理解:
“守拙”指安守自身笨拙的天性,不刻意追求機巧或浮華,強調保持本真、質樸的生活态度。它常被用作謙辭,表達不争名利、不虛僞做作的處世哲學。
源自晉代陶淵明《歸園田居》名句:“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體現士大夫階層對官場虛僞的疏離,通過歸隱田園實現精神超脫。宋代歐陽修在奏折中亦用“獨思守拙”表達對功利風氣的反思。
在當代語境中,守拙被賦予新内涵:
與“取巧”“浮華”“張揚”形成鮮明對比,如指出其反義詞為“取巧”,直接标注反義詞為“取巧”。這種對立凸顯了守拙文化對急功近利社會風氣的批判。
注:如需了解具體詩文引用或曆史典故,可查閱、等來源獲取完整文獻信息。
《守拙》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了「守」和「拙」兩個字。下面将對其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解釋。
「守」是由「宀」作為部首,總共有5個筆畫;「拙」是由「扌」作為部首,總共有8個筆畫。
「守拙」一詞來源于《孟子·梁惠王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在三個人一起行走的時候,必定有我能夠學習的人。選擇那些有長處的人來跟隨,有缺點的人則改正自己的錯誤。
「守拙」在繁體中寫作「守拙」。
在古代,「守」的寫法略有變化,例如金文中寫作「宀主」,小篆中寫作「宀寸又」,而「拙」的古代寫法中,小篆中寫作「戉又」。
他雖然文筆拙劣,但守拙微言卻有深意。
守拙可以和其他字形成詞語,例如:守則、守令、守舊。
守拙的近義詞包括:守舊、守常。
守拙的反義詞包括:放肆、精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