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fficial documents and correspondence]∶指公文書信等
(2) [secretary]∶舊時也指官府中經管文牍的人
(1).公文案牍。 宋 蘇轼 《上初即位論治道》之二:“而尚書諸曹,文牘繁重,窮日之力,書紙尾不暇,此皆苛察之過也。” 元 迺賢 《贈張直言南歸》詩:“文牘日冗繁,民力愈疲竭。” 清 唐甄 《潛書·權實》:“令不行者,文牘牓諭,充實衢宇,民若罔聞,吏委如遺。” 沙汀 《醫生》:“面色白淨,胡髭濃黑,外表活像一個辦理文牍的師爺。”
(2).指在官府或其他團體草拟文稿的人。 郭沫若 《黑貓》:“我們一些在省城或府城裡讀書的人便做了文牍。” 駱賓基 《一九四四年的事件》:“ 袁大德 的老家是 河北省 的 保定府 ……從前在原籍那個縣份的某個鄉村小學裡作文牍。”
“文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官方文件與書信
指公文、案牍等正式文書,常見于古代或近代官府往來。例如《宋史》提到“文牘繁重”,形容公文堆積如山的場景。
文職職務
舊時指官府或團體中負責起草、處理公文的人員,相當于現代“文書”或“秘書”職位。郭沫若在《黑貓》中提到“我們便做了文牍”,即描述此類職務。
若需更完整的曆史文獻引用或例句,中的古籍原文及近現代作品。
《文牍》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書信、文書、公文等文字文件。
《文牍》的部首是“文”和“牛”,其中“文”作為左邊的部首,表示與文化、文字相關的意思;而“牛”作為右邊的部首,起到輔助構詞的作用。
根據《康熙字典》,《文牍》的總筆畫數為12畫。
《文牍》一詞最早見于《荀子·牧民》:“文曰:嗚呼!聾啞之曰裝牛者陳文牍!”在此文中,文牍指的是攜帶文字的木牌,表示宣傳或傳達。
《文牍》的繁體字為「文牘」,使用的是繁體字的書寫形式。
根據古代的字形演化,古時《文牍》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總體上仍可認出其中的基本形狀。
1. 我收到了一封重要的文牍,上面有很多重要信息。
2. 他寫了一份文牍給市長,請求幫助改善社區環境。
1. 文書
2. 文稿
3. 文章
1. 文書
2. 文件
3. 公文
1. 口頭
2. 口信
3. 口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