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文牍的意思、文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文牍的解釋

(1) [official documents and correspondence]∶指公文書信等

(2) [secretary]∶舊時也指官府中經管文牍的人

詳細解釋

(1).公文案牍。 宋 蘇轼 《上初即位論治道》之二:“而尚書諸曹,文牘繁重,窮日之力,書紙尾不暇,此皆苛察之過也。” 元 迺賢 《贈張直言南歸》詩:“文牘日冗繁,民力愈疲竭。” 清 唐甄 《潛書·權實》:“令不行者,文牘牓諭,充實衢宇,民若罔聞,吏委如遺。” 沙汀 《醫生》:“面色白淨,胡髭濃黑,外表活像一個辦理文牍的師爺。”

(2).指在官府或其他團體草拟文稿的人。 郭沫若 《黑貓》:“我們一些在省城或府城裡讀書的人便做了文牍。” 駱賓基 《一九四四年的事件》:“ 袁大德 的老家是 河北省 的 保定府 ……從前在原籍那個縣份的某個鄉村小學裡作文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文牍”是漢語中具有曆史積澱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公文、書信等書面文件。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祭祀志》,本義為“文書案卷”,後逐漸演變為對官方往來文件的統稱。從構詞法分析,“文”指文字記錄,“牍”原指書寫用的木片,二者結合後特指正式場合使用的書面材料。

在傳統行政體系中,“文牍”主要包含兩類内容:一是官府間往來的公文,如奏章、批文等;二是私人或機構撰寫的正式信函。唐代杜佑在《通典·職官》中記載:“凡文牒皆掌于令史”,說明古代設有專門管理文書的官職。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強調:“牍,書版也”,進一步印證了其作為書寫載體的物質屬性。

現代漢語中,“文牍”一詞具有雙重語義特征:既指具體的文書文件(如“整理曆年文牍”),也引申為繁瑣的文書工作(如“文牍主義”)。《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定義為“機關團體之間往來的公文”。相關成語“案牍勞形”出自劉禹錫《陋室銘》,生動描繪了處理文書工作的辛勞狀态。

在語言學層面,該詞屬于書面語體,常見于政論文章和曆史文獻。王力在《古代漢語》中指出,文牍用語具有程式化特征,包含固定格式和專用術語。現代行政管理研究中,文牍效率常作為衡量行政運作效能的重要指标。

網絡擴展解釋

“文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官方文件與書信
    指公文、案牍等正式文書,常見于古代或近代官府往來。例如《宋史》提到“文牘繁重”,形容公文堆積如山的場景。

  2. 文職職務
    舊時指官府或團體中負責起草、處理公文的人員,相當于現代“文書”或“秘書”職位。郭沫若在《黑貓》中提到“我們便做了文牍”,即描述此類職務。


二、詞源與曆史發展


三、近義詞與使用場景

若需更完整的曆史文獻引用或例句,中的古籍原文及近現代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百忍百祀坌塺邊吹閉關絶市趁伴赤候揣力大拱底慎幡眊鳳車風志芙蓉鎮贛灘歌梁梗死貴宦賀家湖幻燈回向火腳甲蟲禁止令行窘路酒柸九趣技勇捄荒開可款坎六街三市疬瘍風落梅緑蛇履霜操目眩頭昏難耐暖忽忽暖輿披麻拷千萬朅休秦艽求證齊勻三浣三隣四舍生育率鎖上台谏鐵弗剃剪梯榮推處圍腰文練無計量污漬踃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