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互應和。《文選·潘嶽<笙賦>》:“管攢羅而表列,音要妙而含清,各守一以司應,統大魁以為笙。” 李周翰 注:“言竹管各守一聲,以主相應。”
“司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司應”的拼音為sī yìng(部分資料注音為 sī yīng),原指相互應和,尤其用于描述樂器中各部分的協調配合。例如《文選·潘嶽<笙賦>》中提到:“各守一以司應,統大魁以為笙”,李周翰注釋為“竹管各守一聲,以主相應”。
古典語境
在古漢語中,多用于描述音樂或自然聲響的和諧呼應。如《笙賦》中形容笙管排列有序,音色清妙,通過不同音調的配合達到整體和諧。
現代引申義
部分資料将其擴展為理解并靈活應對變化的能力,強調在複雜情境中做出適時決策,例如企業管理或團隊協作中的應變能力。
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更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語境(如成語解析)。如需深入研究,可參考《文選》等古籍或語言學工具書。
《司應》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規勸、勸說、告誡。
《司應》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司”字的部首“口”,右邊是“應”字的部首“廣”。它的總筆畫數為11。
《司應》是古代漢字詞語,出自《詩經·唐風·條枘之什》中的《司應》篇。司應是古代的一種官職,主要負責在宴會上規勸人們遵守禮節。
在繁體字中,《司應》的寫法保持不變。
《司應》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1. 他經常被司應着,以遵循正确的行為準則。
2. 先賢們在書中司應着仁義道德的重要性。
1. 司機
2. 司法
3. 司令
4. 司儀
5. 司徒
1. 規勸
2. 勸誡
3. 告誡
4. 規戒
5. 正告
1. 隨從
2. 從義
3. 允從
4. 順應
5. 依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