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鏡中之月。喻虛幻的影象。 南朝 梁 王僧孺 《禮佛唱導發願文》:“悟蕉蘆之非實,知鏡月之虛衒。”
(2).猶戴月。謂星夜奔走,十分辛勞。 南朝 梁 江淹 《蕭太傅辭輿駕親幸表》:“臣乘幸藉私,豈曰無僭?攀霞鏡月,非復常所。”
“鏡月”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鏡中之月(虛幻之象)
指月亮在鏡中的倒影,比喻虛幻、不真實的影像或事物。這一義項源自南朝文學作品,如王僧孺《禮佛唱導發願文》中“知鏡月之虛衒”,強調事物如鏡花水月般不可觸及。
戴月(辛勞奔波)
表示“星夜趕路”,形容日夜兼程、辛勞奔忙的狀态。例如南朝江淹《蕭太傅辭輿駕親幸表》中“攀霞鏡月”的表述,暗指披星戴月的勞苦。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典文獻及現代詞典釋義,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漢典》或南朝文學作品原文。
《鏡月》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指指月亮映在水面上所形成的倒影。這個詞形象地描繪了月亮的美麗景象。
《鏡月》的拆分部首是金和羽,分别有5個和9個筆畫。
《鏡月》一詞的來源非常有趣,它是從古代漢字演變而來的。最初的寫法是鏡月,後來發展為現代漢字的寫法。
《鏡月》的繁體字是鏡月
在古代,漢字《鏡月》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它的寫法是鏡月。
1. 清澈的湖水中映着一輪鏡月,美得讓人陶醉。
2. 夜幕降臨,湖面上倒映出一輪鏡月,宛如仙境。
3. 他凝視着那鏡月,心裡充滿了甯靜和美好。
1. 鏡花月貌: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如花,如月。
2. 秋水月天:形容秋天的天空澄澈明亮,如同月光一般。
3. 波瀾不驚月:形容湖面平靜如鏡,沒有一絲波浪。
1. 星光皎潔
2. 月映湖
3. 月影倩人
1. 火星四濺
2. 污水蒙蒙
3. 烏雲密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