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指學者講學議論荟萃之地。 唐 盧照鄰 《文翁講堂》詩:“ 錦裡 淹中 館, 岷山 稷下 亭。”參見“ 稷下 ”。
“稷下亭”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詞彙,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以下是詳細解釋:
“稷下亭”指學問淵博者聚集的場所,或用于形容學術交流之地。其核心意義在于強調知識彙聚與思想碰撞的環境。
據傳,春秋時期孔子曾在稷下學宮擔任教職,并與學生在此探讨學問。這種傳統使“稷下亭”成為學術繁榮的象征。唐代詩人盧照鄰在《文翁講堂》中亦有提及:“錦裡淹中館,岷山稷下亭”,進一步強化了其文化意象。
如今,“稷下亭”多用于比喻學術研讨或思想荟萃之地,如高校、研究院等,強調開放、自由的學術氛圍。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背景或具體典故,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權威曆史文獻。
《稷下亭》是指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哲學家孔子在博學之地稷下所設立的一座亭子。這個亭子是孔子用來舉行講學、讨論學問的場所。稷下亭象征着知識和智慧的傳承與交流。
拆分部首和筆畫:《稷下亭》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禾」和「亭」。它的總共有12個筆畫。
來源:《稷下亭》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經典文獻《孔子家語》。在這部文獻中,記載了孔子在稷下亭舉行講學的故事,從而使稷下亭成為一個重要的象征。
繁體:《稷下亭》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是「稷下亭」,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稷下亭》這個詞的形狀可能會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寫法會隨着時間的演變而有所變化。
例句:1. 孔子在稷下亭上為衆人授課。
2. 學子們齊聚稷下亭,研讨經典。
組詞:稷下、稷下學派、亭子、亭台、讀書亭
近義詞:書院、講堂、學府、學堂
反義詞:草堂、草寇(表示沒有學問、無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