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洩氣,沮喪。 前蜀 杜光庭 《神仙感遇傳·虬髯客》:“客見之。默居末坐,氣喪心死。飲數杯,招 靖 謂曰:‘此真天子也。’” 宋 陸遊 《遊諸葛武侯書台》詩:“當時典午稱猾賊,氣喪不敢當王師。” 郭沫若 《蜩螗集·頌蘇聯紅軍》:“三年執政後的嗜殺狂已經是頭垂而氣喪。”
“氣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因挫折或失敗而情緒低落、失去信心,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洩氣”“沮喪”。例如宋代陸遊在《遊諸葛武侯書台》中描述敵軍“氣喪不敢當王師”,清代薛福成也在文章中感歎“令人氣喪若此”。
2. 字詞分解
3. 用法與場景
4. 近義與關聯表達
常見近義詞包括“頹喪”“灰心”,反義詞則為“振奮”“昂揚”。需注意與“氣餒”的細微差别:“氣餒”側重因困難退縮,而“氣喪”更強調情緒上的徹底低落。
《氣喪》是一個漢字詞語,它通常指精神頹喪、情緒低落的狀态。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其中“氣”是字的上部分,表示氣息、情感;“喪”是字的下部分,表示失去、頹喪。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中。
根據漢字的結構,拆分部首和筆畫有助于理解字義。在《氣喪》中,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氣和喪,其中氣的部首是氣父,是一個單筆畫的部首;喪的部首是喪自,是一個三筆畫的部首。因此,整個字共有四個筆畫。
對于《氣喪》這個詞,它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氣喪」。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氣喪》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我無法給出确切的古代寫法,因為這個詞在古代文獻中的使用情況尚不明确。
1. 他在經曆了失敗後,整個人陷入了氣喪的狀态。
2. 經過長時間病痛的折磨,她變得憔悴而氣喪。
組詞:氣餒、氣憤、氣候、喪志
近義詞:頹喪、沮喪、消沉
反義詞:振奮、激勵、舒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