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管中窺虎,隻能見其一斑,因以比喻所見狹小。 三國 魏 曹操 《論吏士行能令》:“論者之言,一似管窺虎歟!”
“管窺虎”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通過狹窄的視角觀察事物,比喻見識片面或局限。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曹操的《論吏士行能令》,原文為:“論者之言,一似管窺虎歟!”。曹操借此批評當時某些人對人才評價的片面性。
該成語在《漢語大詞典》及多部權威詞典中均有收錄,解釋高度一緻。其結構為“管(觀察媒介)+窺(動作)+虎(對象)”,通過具象化比喻傳遞抽象含義。
《管窺虎》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通過窺視來了解事物的真實情況。這個成語來源于一則古代的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個管家通過窺視虎的方式來了解虎的真實情況。
《管窺虎》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
1. 管(部首竹,總筆畫12):從竹字的右側開始,一筆下彎,然後畫出與下彎連接的一條橫線,再從橫線的中間向右繼續畫出一條橫線,再向上畫出一個短豎,最後再從短豎的上方向右下方畫出一條斜線。
2. 窺(部首穴,總筆畫11):從穴字的右上方開始,向左下方畫一條斜線,再從斜線的中間向右畫一條下彎彎曲的線條,最後從下彎的線條向右上方畫一條豎線。
3. 虎(部首虍,總筆畫8):從虍字的左側開始,向右上方畫一條彎曲的線條,再從彎曲的線條下方向右上方畫一條斜線,最後從斜線的右上方向左下方畫一條曲線。
《管窺虎》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戰國策·晉策一》。在繁體字中,成語的寫法為「管窺虎」。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成語的寫法為「管窺虎」。
這個成語在現代漢語中一般用來形容人們以一種冒險、勇敢的精神,通過觀察、了解某個事物來揣測其真實情況。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不是直接詢問,而是通過詢問其他人的言語和行為來管窺虎,試圖搞清他們是否在計劃一起謀害他。
與《管窺虎》相關的組詞有:
1. 窺探:偷偷地觀察、探查。
2. 關切:對他人的情況或問題非常關心并表現出來。
3. 推測:根據已有的證據、觀察結果等推斷出一種可能的情況。
4. 謎底:問題或局面的最後解答、答案。
與《管窺虎》意思相近的成語有:
1. 見微知著:通過觀察微小的細節來了解整個問題或事物的真相。
2. 見微知萌:通過觀察微小的細節來推測某事物的發展趨勢。
與《管窺虎》意思相反的成語有:
1. 以貌取人:隻根據外表來評判一個人的品質。
2. 信口雌黃:隨口胡說、信口開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