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歲儉的意思、歲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歲儉的解釋

年成歉收。《後漢書·窦武傳》:“是時 羌蠻 寇難,歲儉民饑。”《太平廣記》卷三九八引 南朝 梁 吳均 《續齊諧記·石磨》:“﹝ 吳興 梅溪山 ﹞其上復有盤石,正圓如車葢,恒轉如磨,聲若風雨。土人號為石磨。轉駛則年豐,遲則歲儉。”《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三年》:“ 遼 以 上京 歲儉,復其民租稅。” 明 沉德符 《野獲編·邢部·遣使審恤之始》:“以歲儉民貧,差官不無擾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歲儉"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農業收成與物資匮乏的關聯性。從構詞法分析,"歲"本義指木星運行周期,引申為年度時間單位,後特指農作物的年成;"儉"原指自我約束的行為規範,《說文解字》釋為"約也",後衍生出物資不足的引申義。二者的組合最早見于《漢書·食貨志》"歲儉穰則籴法有變",完整呈現了古代農耕社會對自然經濟波動的認知體系。

在語義演變過程中,"歲儉"經曆了三個階段的發展:先秦時期多用于描述客觀收成狀況,如《周禮》記載的"歲儉則弛舍"制度;唐宋時期發展為包含社會救濟内涵的行政術語,《唐會要》中"諸州歲儉"條目記載了官方赈災規範;至明清時期逐漸融入文學語境,如《聊齋志異》用"歲儉民饑"構建社會背景。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的使用呈現兩個顯著特征:其一,常作為災異記載的關聯詞,如《宋史·五行志》二十三次出現"歲儉"均與旱澇災害相關;其二,與倉儲制度形成固定搭配,《清史稿》中"平粜法"的實施前提即為"遇歲儉米貴"。現代漢語中,該詞主要保留在曆史文獻研究和方言口語中,如晉語方言區仍用"年歲儉"形容收成欠佳。

權威典籍對該詞的诠釋存在細微差異:《康熙字典》側重本義解釋,強調"年谷不登"的原始含義;《漢語大詞典》則補充了"年成歉收引發物資短缺"的完整釋義鍊。這種差異反映了漢語詞彙研究從訓诂學向語義學的發展軌迹。

網絡擴展解釋

“歲儉”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uì jiǎn,其核心含義為年成歉收,即農作物收成不好的年份。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文獻例證

  1. 《後漢書·窦武傳》記載:“是時羌蠻寇難,歲儉民饑”,描述邊疆戰亂與歉收導緻饑荒。
  2. 《續資治通鑒》提到遼國因“上京歲儉”而減免賦稅,體現統治者對災年的應對措施。

使用場景

注意點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後漢書》《續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或訪問、4等來源獲取詳細例句。

别人正在浏覽...

哀傷奧水白熾燈白稻版帳錢倍殊犇厲逋寇不義之財躇跱措置裕如吊死扶傷鼎分府邸宮衛光曜挂心鈎黃絁洄冱甲産僭迹減勒腳胫焦尾枯桐接腳壻伎坊謹畏九厄疾狀局限性瞰瑕伺隙來禽龍函盲人說象茂庸南陽攀龍讬鳳錢漕慊吝青海青梧卿佐瓊弁瓊英三弦山栗時行施救石蜠食言水祅淑人君子殊職送考宿隙歪理武火纖缟詳玩孝子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