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成歉收。《後漢書·窦武傳》:“是時 羌蠻 寇難,歲儉民饑。”《太平廣記》卷三九八引 南朝 梁 吳均 《續齊諧記·石磨》:“﹝ 吳興 梅溪山 ﹞其上復有盤石,正圓如車葢,恒轉如磨,聲若風雨。土人號為石磨。轉駛則年豐,遲則歲儉。”《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三年》:“ 遼 以 上京 歲儉,復其民租稅。” 明 沉德符 《野獲編·邢部·遣使審恤之始》:“以歲儉民貧,差官不無擾民。”
“歲儉”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uì jiǎn,其核心含義為年成歉收,即農作物收成不好的年份。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後漢書》《續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或訪問、4等來源獲取詳細例句。
《歲儉》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過日子節約儉省的生活方式。
《歲儉》的左邊是部首“兒”,右邊是部首“人”,共有7畫。
《歲儉》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強調養德修身、節儉持家。
《歲儉》的繁體字為「歲儉」。
在古代,「儉」的上部寫為「手」,下部為「口」,表示用手節制口,控制欲望。而「歲」的上面是「日」,下面是「齊」,表示在一年中齊心合力去過節儉的生活。
他過去的生活一直很奢侈,但是最近他決定要過上歲儉的日子。
歲儉人、歲儉生活、歲儉家庭
節約、儉約、節儉
奢華、浪費、揮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