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邑的意思、村邑的詳細解釋
村邑的解釋
村鎮。引申指故裡。《宋書·孝義傳·潘綜》:“ 孫恩 之亂,妖黨攻破村邑。” 明 高啟 《董逃行》:“ 羌 兒夾輦奉西遷,百姓驅隨棄村邑。”
詞語分解
- 村的解釋 村 ū 鄉下聚居的處所:村子。村塾(舊時農村中的私塾)。村民。 粗野:村野。村俗。村話。村氣。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邑的解釋 邑 ì 城市,都城:城邑。都邑。 舊指縣:邑人(同鄉的人)。邑庠(明清時稱縣學)。邑宰。 古代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采邑。 古同“悒”,愁悶不安。 筆畫數:; 部首:邑;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村邑”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村邑”讀作cūn yì,指村鎮或鄉村聚居地,也可引申為故裡(即故鄉)。該詞常用于描述傳統農村的生活場景或文化特征。
二、詞義解析
-
本義
指村落與小型聚居地的結合,如《宋書·孝義傳·潘綜》記載:“孫恩之亂,妖黨攻破村邑。”。
明代高啟《董逃行》中也有類似用法:“羌兒夾辇奉西遷,百姓驅隨棄村邑。”。
-
引申義
因村鎮多為人們出生、成長之地,故可代指故裡,隱含對家鄉的情感聯繫。
三、構成分析
- “村”:本義為鄉村,如《琵琶行》中“豈無山歌與村笛”,泛指鄉野聚居處。
- “邑”:古指城邦或縣鎮,如《說文解字》解釋為“國也”,後泛指城市或人口聚集地。
組合後,“村邑”更強調鄉村與小型城鎮的結合體,兼具自然聚居與人文管理的雙重屬性。
四、使用場景
- 文學描述:多用于古詩文或曆史文獻,體現傳統農村風貌。
- 文化讨論:涉及中國鄉土社會、農耕文明時,常以“村邑”代指典型農村形态。
五、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提到“村邑”的人口數據(如),實為現代統計對古代詞彙的附加描述,需注意區分曆史語義與現代擴展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村邑》是一個用于指代鄉村、農村的詞彙。它由兩個部首組成:木(mù)和邑(yì),分别表示樹木和聚集之義。該詞的總筆畫數是8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魏策》一書中。在古代的漢字中,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常用的寫法是「村」外面還有一個圍起來的框,表示聚集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村邑」的寫法和現代簡體字相同,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一些古代的例句中使用了「村邑」這個詞,如《詩經·小雅·徐車》中的「四方有村邑,豕彘率有腓」,意思是四面都有村莊,豬羊群聚集在那裡。這個詞也可以組成其他詞彙,如「村民」、「村莊」等。
「村邑」的近義詞可以是「鄉村」、「農村」等,它們都表示相似的概念。
反義詞可以是「城市」、「都市」等,表示與鄉村相對的概念。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