鲠議的意思、鲠議的詳細解釋
鲠議的解釋
剛直的議論。 唐 吳兢 《貞觀政要·論求谏》:“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匡救,冀憑直言鯁議,緻天下太平。”
詞語分解
- 鲠的解釋 鲠 (鯁) ě 魚骨: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魚骨卡在嗓子裡。 直:骨鲠。鲠直(同“梗直”、“耿直”)。鲠言。 筆畫數:; 部首:魚; 筆順編號:
- 議的解釋 議 (議) ì 意見,言論:議論。提議。建議。 讨論,商量:商議。會議。協議。議案。議決。議價。 評論是非,多指責備:非議。恐招物議。 舊時文體的一種,用以論事說理或陳述意見:奏議。駁議。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鲠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1.基本釋義
“鲠議”讀作gěng yì,指剛直的議論,強調言論的坦率、正直,不因外界壓力而妥協。
- 結構分析:“鲠”本義為魚骨,引申為“正直、剛直”(如“骨鲠在喉”);“議”指議論、言論,合起來即“正直的言論”。
2.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吳兢《貞觀政要·論求谏》:“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匡救,冀憑直言鯁議,緻天下太平。”。
- 語境特點:多用于形容臣子對君主的谏言,或泛指敢于直陳利弊的言論,含褒義。
3.相關成語
“峭論鲠議”是衍生成語,指嚴正剛直的議論,出自宋代李綱《論節義》:“顔真卿其後歸朝,峭論鲠議,為奸臣所擠,殒于賊手。”。此用法進一步強化了“鲠議”的剛正不阿之意。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直言不諱、剛正不阿、忠言谠論
- 反義詞:阿谀奉承、曲意逢迎
“鲠議”常用于書面或曆史語境,體現對正直品格的推崇。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貞觀政要》或宋代相關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鲠議(gěng yì)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指言辭直接,切中要害,通常用于形容言辭或意見的精準和有力。下面是對鲠議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 鲠(gěng)是由魚字旁和貞字旁組成,總共有13個筆畫;
- 議(yì)是由言字旁和義字旁組成,總共有8個筆畫。
鲠議來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文字體系,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組詞。在繁體字中,鲠議的寫法是「鱟議」。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整體的意思和用法基本相同。
以下是一個關于鲠議的例句:
- 他對這個問題提出了一個鲠議的觀點,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鲠議的近義詞包括:中肯、切題、切中要害、一針見血。
鲠議的反義詞可以是一些詞語,例如:含糊、模糊、有失偏頗等。
希望以上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