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鲠議的意思、鲠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鲠議的解釋

剛直的議論。 唐 吳兢 《貞觀政要·論求谏》:“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匡救,冀憑直言鯁議,緻天下太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鲠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1.基本釋義

“鲠議”讀作gěng yì,指剛直的議論,強調言論的坦率、正直,不因外界壓力而妥協。

2.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吳兢《貞觀政要·論求谏》:“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匡救,冀憑直言鯁議,緻天下太平。”。

3.相關成語

“峭論鲠議”是衍生成語,指嚴正剛直的議論,出自宋代李綱《論節義》:“顔真卿其後歸朝,峭論鲠議,為奸臣所擠,殒于賊手。”。此用法進一步強化了“鲠議”的剛正不阿之意。

4.近義詞與反義詞

“鲠議”常用于書面或曆史語境,體現對正直品格的推崇。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貞觀政要》或宋代相關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鲠議(gěng yì)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指言辭直接,切中要害,通常用于形容言辭或意見的精準和有力。下面是對鲠議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 鲠(gěng)是由魚字旁和貞字旁組成,總共有13個筆畫; - 議(yì)是由言字旁和義字旁組成,總共有8個筆畫。 鲠議來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文字體系,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組詞。在繁體字中,鲠議的寫法是「鱟議」。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整體的意思和用法基本相同。 以下是一個關于鲠議的例句: - 他對這個問題提出了一個鲠議的觀點,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鲠議的近義詞包括:中肯、切題、切中要害、一針見血。 鲠議的反義詞可以是一些詞語,例如:含糊、模糊、有失偏頗等。 希望以上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