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鲠議的意思、鲠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鲠議的解釋

剛直的議論。 唐 吳兢 《貞觀政要·論求谏》:“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匡救,冀憑直言鯁議,緻天下太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鲠議"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直言不諱的忠谏與評議。據《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記載,該詞可拆解為兩部分解析:

一、從字源學角度考察,"鲠"本義為魚骨,《說文解字》載"鲠,魚骨也",引申為正直敢言的特質,如成語"骨鲠之臣"即取此義。而"議"在《玉篇》中解作"論也,語也",指商議評議的行為。二字複合後,"鲠議"特指基于正直立場的直率言論。

二、在曆史語境中,該詞常見于奏章文牍,如《宋史·列傳》記載禦史"每有鲠議,必面折廷争",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亦有"臣愚鲠議,惟聖明裁察"的用法,均指臣子不顧個人安危的忠直谏言。

三、現代漢語使用中,《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直率的議論",多用于書面語體,如學者在學術研讨時提出的不同見解可稱"秉持鲠議"。該詞在語義強度上較"建議""意見"更具抗争性,隱含着突破阻力表達真知的内涵。

權威來源參考:

  1.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2001年版
  2. 商務印書館《辭源》(第三版)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網絡擴展解釋

“鲠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1.基本釋義

“鲠議”讀作gěng yì,指剛直的議論,強調言論的坦率、正直,不因外界壓力而妥協。

2.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吳兢《貞觀政要·論求谏》:“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匡救,冀憑直言鯁議,緻天下太平。”。

3.相關成語

“峭論鲠議”是衍生成語,指嚴正剛直的議論,出自宋代李綱《論節義》:“顔真卿其後歸朝,峭論鲠議,為奸臣所擠,殒于賊手。”。此用法進一步強化了“鲠議”的剛正不阿之意。

4.近義詞與反義詞

“鲠議”常用于書面或曆史語境,體現對正直品格的推崇。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貞觀政要》或宋代相關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敗黑百朋蚌虎碧瑤杯缽帒不挑才麗長迤乘騎晨鼓承訓登池上樓玎珰響頂門正眼放囊訪知肥沃風光服從刮刬龜峰鼓築濠梁黑漆寥光緩瀉教壇吉利驚悖空城計了解離珂靈星绺竊落淚麥酒買認埋香卯冊昧略靡骨披究乾陀啰青鵲青瑤簡勤職窮檐三準生哭人食苗誓念是勿稅儈思患預防送煖偎寒鐵掀統籌兔毛翫索微才屋烏推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