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霸府的意思、霸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霸府的解釋

(1).指 晉 、 南北朝 和 五代 時勢力強大,終成王業的藩王或藩臣的府署。《晉書·孔愉丁潭等傳論》:“鹹以篠簜之材,邀締構之運,策名霸府,騁足高衢。”《梁書·臧盾傳》:“ 高祖 平京邑,霸府建,引為驃騎刑獄參軍。”《舊五代史·梁書·末帝紀上》:“重念 太祖皇帝 ,嘗開霸府,有事四方。”

(2).借指藩王或藩臣。《北齊書·崔季舒傳》:“雖迹在 魏 朝,而心歸霸府,密謀大計,皆得預聞。”參見“ 開府 ”。

(3).指 日本 明治 維新前實際掌握政權的藩臣。 章炳麟 《訄書前錄·客帝匡謬》:“而二千年之以帝王自號者,特猶 周 之 桓 文 , 日本 之霸府也。” 姚錫光 《東方兵事紀略·釁始篇》:“十月,其霸府 德川慶喜 歸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霸府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實際掌控國家大權、淩駕于名義上的中央政府(如朝廷)之上的權臣府署或軍事機構。它并非正式的中央政府,卻行使着最高統治權,是特定曆史時期(尤其是分裂動蕩年代)權力結構異化的産物。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背景與特征進行詳細解釋:


一、詞典釋義

  1. 本義:指權臣建立的、實際操控國家政令的府署機構。其雖名義上臣屬于朝廷(如皇帝),但實際掌握着官員任免、軍事指揮、政令頒布等核心權力,朝廷反而形同虛設。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指魏晉南北朝時期控制朝政的權臣府署。”

    《辭源》補充:“霸府猶言藩邸,謂藩王所居之府。後亦稱掌握實權之大臣的府署。”

  2. 引申義:泛指任何架空中央政權、實際掌控國家命脈的地方性或軍事化權力中心。

    如《中國曆史大辭典》指出:“後世亦用以喻指割據一方、挾制中央的軍政勢力中心。”


二、曆史背景與典型特征

霸府現象集中出現于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9年),源于皇權衰微、軍閥割據的社會背景。其核心特征包括:

  1. 權力二元化:

    名義上存在以皇帝為象征的朝廷,但實際決策權、軍權及人事權均集中于霸府。例如:

    • 曹操丞相府(東漢末):以“漢丞相”之名控制朝廷,開霸府先河 。
    • 東晉桓溫都督府:掌控長江上遊兵權,威逼建康朝廷 。
  2. 職能完備性:

    霸府設有仿照朝廷的官僚系統(如長史、參軍、司馬等職),形成獨立的行政、軍事與司法體系,可繞過朝廷直接發號施令 。

  3. 過渡性政權性質:

    霸府常成為權臣篡位的前奏。如北周宇文泰的“關隴霸府”最終演變為隋朝基業;南朝劉裕亦通過霸府取代東晉建立劉宋 。


三、文化引申與後世影響

後世将“霸府”引申為任何架空正統權威的實權中心,其概念亦影響文學創作。如: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3. 《中國曆史大辭典·魏晉南北朝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
  4. 白壽彜《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分冊,上海人民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霸府”是一個曆史術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晉朝、南北朝及五代十國時期勢力強大的藩王或權臣建立的府署。這些府署實際掌握軍政大權,最終可能取代原有政權。例如:

二、擴展含義

  1. 借指權臣或藩王本身
    如《北齊書》描述崔季舒“雖迹在魏朝,而心歸霸府”,指其效忠于實際掌權的藩王高歡。
  2. 日本曆史中的特殊用法
    特指明治維新前實際掌握政權的藩臣勢力,例如江戶時代的德川幕府。

三、曆史背景

霸府的形成多因中央政權衰落,地方或權臣通過軍事、政治手段積累實力。例如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武帝蕭衍在稱帝前即以“霸府”名義掌控朝政。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中國及日本的曆史用例,主要參考高權威來源的釋義和文獻記載。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可查閱《晉書》《北齊書》等史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敗興而歸辦嚴剝奠爆發星奔渾畢升碧堂波導剝極則複饞态蟲蝨楚絕鹑臘訛妄脯肉撫育蓋飯蓋頭黑氯土後宮假慈悲加二惎悔靜拱驚天酒言酒語決事比開靥爛損禮傳獵彥流婉樓舩邏廠妙味民富國強泥灰拟讬漂白峭正恰纔氣臌清谧祈澍熱羹沙場上禦雙全屬續束制外府妄尉蝸角之争五百年前香鴨弦木銷乏笑鹽遐壤信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