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趙晔 《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 子胥 ( 伍子胥 )既渡,漁父乃視之,有其飢色,乃謂曰:‘子俟我此樹下,為子取餉。’漁父去後, 子胥 疑之,乃潛身於深葦之中。有頃,父來,持麥飯鮑魚羹盎漿。求之樹下,不見,因歌而呼之曰:‘蘆中人,蘆中人,豈非窮士乎?’如是至再, 子胥 乃出蘆中而應。”後因稱蘆葦為“窮士蘆”。 林之夏 《行路難》詩:“宅邊學種先生柳,江上遍生窮士蘆。”
“窮士蘆”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典故色彩的詞語,其含義和來源如下:
出自東漢趙晔《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記載伍子胥逃亡時,漁父以“蘆中人”呼喚其現身的情節:
指代蘆葦,象征困境中的賢士或隱士。其中:
常用于詩文比喻賢者在逆境中的隱忍與氣節。例如近代詩人林之夏《行路難》有“江上遍生窮士蘆”之句,借蘆葦暗喻士人風骨。
注:該詞屬于典故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詩詞賞析領域。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吳越春秋》原文及曆代注釋。
窮士蘆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生活貧困、貧窮的人。
窮字的部首是穴,共有10個筆畫;士字的部首是士,共有3個筆畫;蘆字的部首是艹,共有7個筆畫。
窮士蘆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農村社會。當時,農民的生活艱苦,貧困是很常見的現象。所以,窮士蘆一詞形象地描述了那些貧困的農民。
窮士蘆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窮士蘆」。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窮字古時候的寫法為「」,士字古時候的寫法為「
」,蘆字古時候的寫法為「
」。
1. 這個小山村裡的窮士蘆們過着艱苦的生活。
2. 窮士蘆們靠種田為生。
窮苦、士族、蘆葦、蘆荟等。
貧苦、貧困、窮人等。
富裕、富人、富貴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