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衰穨 ”。亦作“ 衰隤 ”。1.衰落頹敗。《三國志·魏志·田疇傳》:“ 漢 室衰穨,人懷異心,唯 劉公 不失忠節。” 李石曾 《無政府說》:“羨各國之強盛,而惡 滿 政府之衰頽,欲希冀代 滿 政府握政權而争雄于世界,此為利害之見。” 魯迅 《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舊文學衰頹時,因為攝取民間文學或外國文學而起一個新的轉變,這例子是常見于文學史上的。”
2.指身體、精神等衰弱頹廢。 晉 葛洪 《抱樸子·自叙》:“今齒近不惑,素志衰頽。” 明 唐寅 《題戈文雪景》詩:“白髮衰頽聊遣歲,山妻稚子笑顔開。” 清 顧炎武 《與王虹友書》:“惟是筋力衰隤,山川緬邈,獲麟西野,粗成撥亂之書。”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六章:“突然,晴天一聲霹靂,驚醒了麻木的鄉村,也驚醒了 林道靜 麻木、衰頹的心。”
3.枯敗。 ********* 《為*********而奮鬥》:“帝國主義的日漸衰頹的花朵正在曆史的藤枝上枯萎了。” 碧野 《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第一章一:“祠裡衰頹的 周 代古柏,和大殿前構築得非常奇巧的大十字橋,都不能引起團長 高陵 的興緻。”
“衰頽”(簡體為“衰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與引申角度分析:
字面本義
“衰”指衰退、減弱,如“衰老”“衰弱”;“頽(頹)”意為崩塌、敗壞,如“頹垣斷壁”。組合後,字面意義為事物由盛轉衰、逐漸敗壞的狀态。
實際應用中的含義
與近義詞的細微區别
由于未搜索到具體文獻或語料庫用例,以上分析基于詞彙構成和常見使用規律。如需具體例證或曆史溯源,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學作品。
《衰頽》(shuāi guì)是一個中文詞語,表示衰落、衰敗、萎靡不振的意思。
《衰頽》的部首是「衣」(衣服),總共有17個筆畫。
《衰頽》一詞最早出現于《增廣賢文》這本書中,意為人的精神或道德的堕落和衰敗。後來逐漸引申為事物的衰落和走向衰敗的狀态。
《衰頽》的繁體字為「衰頹」。
在古代,「衰頽」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例如,古代漢字中的「衰」字可能寫作「衰虧」,而「頽」字可能寫作「頹」或「萎」。
1. 他一夜之間衰頽成了一個無影無蹤的人。
2. 這家公司由于管理不善,開始衰頽下滑。
1. 衰敗(shuāi bài)
2. 萎靡(wēi mí)
3. 堕落(duò luò)
1. 衰退(shuāi tuì)
2. 衰竭(shuāi jié)
3. 衰落(shuāi luò)
1. 興盛(xīng shèng)
2. 蓬勃(péng bó)
3. 繁榮(fán róng)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