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不可貌相”是中國經典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五方面詳細解析:
一、核心釋義
指不能僅憑外貌、衣着等外在特征評判一個人的能力或品質,強調内在價值的重要性。如《西遊記》第六十二回中,孫悟空提醒國王不可因妖怪的華麗外表而誤判其本質。
二、出處與演變
• 最早見于明代吳承恩《西遊記》,原句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
• 後世常與“海水不可鬥量”連用,構成複句式表達,突顯比喻的遞進性
三、語法結構
• 作賓語或分句使用,如:“别小看他,人不可貌相”
• 常見搭配動詞:“須知”“牢記”“證明”等,例如:“這件事證明人不可貌相”
四、對比與關聯
| 類别 | 内容 |
| --- | --- |
|近義詞 | 海水不可鬥量、真人不露相 |
|反義詞 | 以貌取人、衣冠取人 |
|英文對應 | "Never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源自的對外解釋) |
五、現實應用
常用于職場、教育等場景,提醒避免刻闆印象。例如:
該成語至今仍被高頻使用,2024年搜狗百科數據顯示其位列常用成語前200名。實際運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在正式文書過度口語化。
《人不可貌相》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不能僅憑外表來判斷一個人的品質和能力。
《人不可貌相》的拆分部首是人、不、可、貌、相,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2、4、11、14、9。
《人不可貌相》最早出自《孟子·離婁上》這篇文章。孟子在文中講述了一個故事,說有一個人長得非常丑陋,但他的品德卻非常高尚,最終成為了一位賢臣。通過這個故事,孟子想告訴人們不能僅憑外貌來判斷一個人。
《人不可貌相》的繁體寫法為「人不可貌相」。
古時候,人們将《人不可貌相》寫作「人不可貌若」。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很多相貌平平的人,但他們的内在素質卻非常出色,這正是符合《人不可貌相》這個道理的。
推斷、眼觀鼻、口是否、以貌取人。
貌合神離、貌似人、貌似美、隻見樹木不見森林。
貌同實異、法外施恩、衣冠禽獸、符合實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