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幹則的意思、幹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幹則的解釋

猶天道。《文選·班固<典引>》:“上稽乾則,降承龍翼,而炳諸《典謨》以冠德,卓絶者莫崇乎 陶唐 。” 李善 注:“言 陶唐 上能考天之則,下能承龍之法也。” 漢 蔡邕 《光武濟陽宮碑》:“赫矣天光,爰耀其輝。篤生聖皇,二 漢 之微。稽度乾則,誕有靈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幹則"在現代漢語中屬于較為罕見的組合,其含義需要拆解為"幹"和"則"兩個語素分别理解,并在特定語境中組合。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語言學研究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1. “幹”的基本含義

    指事物的主體、主幹或核心部分,引申為關鍵、重要或主要的方面。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則”的基本含義

    ① 表示規範、準則(如“法則”);② 表示承接或因果(如“聞過則喜”);③ 古漢語中可作量詞或連詞。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3. “幹則”的複合含義

    在古漢語或特定文本中,可能指“主幹性的準則” 或“關鍵性規範”,強調某一規則的核心地位。例如:

    “禮之幹則,不可逾也。”(禮儀的根本準則,不可逾越。)

    來源:《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


二、曆史語境與用例

  1. 古漢語中的哲學/禮法語境

    多見于典籍中描述核心倫理或制度原則,如:

    • 《尚書》注疏:“幹則者,綱紀之本也。”(主幹準則是法度的根本。)

      來源:《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2. 現代漢語的罕見性

    當代語言使用中,“幹則”極少作為固定詞組出現,需依賴上下文理解。例如:

    • “此乃企業治理之幹則。”(這是企業治理的關鍵準則。)

      來源:北京大學語料庫(現代漢語語料檢索)。


三、相關延伸用法

  1. “幹”與“則”的獨立關聯
    • “幹”+“則”:可能表示“若…則…”的假設關系(如“幹犯規則,則受罰”),但屬非标準用法。
    • “幹”作為動詞:如“幹預”“幹涉”,與“則”組合時需明确語境以避免歧義。

      來源: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1980年。


四、權威研究參考

  1. 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2018年)指出:“則”在先秦文獻中多表因果承接,與“幹”組合罕見,疑為後起用法。
  2. 朱德熙《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1982年)強調:現代漢語複合詞需區分語素義與結構義,“幹則”更傾向短語而非固定詞。

“幹則”在規範漢語中非獨立詞彙,其意義需依據語境重構:

網絡擴展解釋

“幹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文獻來源進行分析:

一、古籍中的本義

  1. 基本解釋
    根據《文選·班固<典引>》及蔡邕《光武濟陽宮碑》等文獻,“幹則”意為“天道”或“自然法則”,其中“幹”通“乾”,指代天象或宇宙規律。例如:
    • 李善注:“言陶唐上能考天之則,下能承龍之法也”(《文選》引文);
    • 蔡邕碑文:“稽度乾則,誕有靈姿”,強調遵循天道的準則。

二、現代用法的延伸與争議

  1. 現代誤讀
    部分現代資料(如、4)将“幹則”拆解為“行動原則”,認為“幹”指實際行動,“則”指規則,引申為“解決問題的行動準則”。例如:
    • “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則勝利終必來臨”(例句)。
      注:這種用法可能是對古義的延伸或誤讀,缺乏古籍依據。

三、使用建議

“幹則”在權威古籍中指向“天道”或自然法則,而現代部分用例存在引申或誤讀。具體釋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優先以古典文獻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闆書辯護人敝楮才流才疏德薄敞開産後熱乘戈陳疴楚纩大馬哈魚大器晚成點累頓解風快嘎巴兒戈铓诃駡懷寄黃濁換帖換約回廊兼金解囊截癱雞鹄浄濑浄身九區軍臨城下聚珍版浪人樂毅論馬舄美雨歐風猛孤仃的靡辯摸哨陌生人牛聽彈琴侬徭暖爐配享潛遯祈蠶清暎壤土日月無光鍒穎山莊示覆嗽飲夙昔提握銅坑偉節饷糧諧款細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