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essenger;mailman]∶舊稱被派遞送公文信件的人
(2) [postman]∶舊稱“郵遞員”
(1).舊時稱被派遞送公文信件的人為信差。 魯迅 《書信集·緻黃源》:“那一本 德 譯本,望囑信差或便中交下為荷。”
(2).舊時稱郵遞員為信差。《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五回:“説話時,隻見電報局的信差,送來一封電報。”
信差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如下:
指舊時稱遞送信件、公文或包裹的人員,相當于現代郵政體系中的郵遞員。該詞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常見于近代文獻與曆史語境中。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構詞解析:
“信”指信件、消息,“差”意為差遣、派遣,組合後表示“被派遣傳遞信息的人”。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時代背景:
19世紀至20世紀中期,“信差”廣泛用于描述驿站、郵局或商行的專職傳遞人員。例如清代《郵政章程》中明确記載信差的職責範圍。
來源:中國郵政檔案館《中國近代郵政史料》。
中國大陸:
隨着郵政系統規範化,“郵遞員”“快遞員”取代“信差”成為标準用語,舊詞僅存于曆史文獻或懷舊語境。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港台地區:
部分場合仍沿用“信差”,如中國香港郵政官網仍使用該詞指代特殊郵政服務人員。
來源:香港特别行政區政府郵政署《郵政服務術語手冊》。
魯迅小說《孔乙己》中提及“信差”形象,反映清末民初基層通信者的社會角色,佐證該詞的曆史實指性。
來源:魯迅《呐喊》(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信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以下是詳細解釋:
原始定義
指舊時被派遣遞送官方公文或信件的人員,常見于明清時期。例如明代官方文書傳遞者被稱為信差。
延伸含義
近代(如民國時期)也用來指代郵遞員,即負責普通信件投遞的工作人員。
如今“信差”一詞已較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郵遞員”“快遞員”等職業名稱。該詞更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中。
提示:若需查看具體例句或古籍引用,(造句)及(文學作品中的用法)。
百煉成剛薄行敝俗不利不趨猜駭乘居趁期楮镪大保長打掕掙擋衆電子層地極恩結發光漆負諾拂褏幹綱高澤耕牛管轄區谷倉歸依寒燠河同水密黃車惶栗惠莊僭縱嗟唏矜急久格救暍懅悚廥儲蠟節亮采令約牛耦蓬亂噴瀉祈賽奇玮棬杯人頭羅刹日冠融通入邦問俗三極稍須食既壽木私見宿泊聽憑町疃通間通訊録寤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