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門下省有侍中二人,正二品,其官帽以貂尾為飾。因借指朝廷珍貴的賞賜。 唐 杜甫 《諸将》詩之四:“殊錫曾為大司馬,總戎皆插侍中貂。” ********* 《歲暮感憤》詩:“窮塞寒浸 蘇武 節,朝廷宴賜侍中貂。”
“侍中貂”是古代官職文化中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詞義解釋
指唐代門下省“侍中”這一官職所佩戴的官帽(貂蟬冠)上的貂尾裝飾。因侍中官職顯赫,其冠飾貂尾逐漸被借代為朝廷對臣子的珍貴賞賜或身份象征。
官職背景
唐代門下省設兩名侍中,官階正二品,屬宰相級要職。其官帽以貂尾為飾,源自漢代“貂蟬冠”制度,象征尊貴地位。《後漢書·輿服志》曾記載“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珰,附蟬為文,貂尾為飾”的禮儀規範。
文學引用與象征
杜甫《諸将》詩雲:“總戎皆插侍中貂”,此處以“侍中貂”暗指武将受朝廷恩寵;郁達夫《歲暮感憤》中“朝廷宴賜侍中貂”則借古喻今,表達對功勳嘉獎的感慨。可見該詞常用于詩詞,隱喻君臣關系或政治榮寵。
關聯延伸
“貂”本身指紫貂等珍貴毛皮動物(),其尾作為冠飾材料,既體現等級制度,也反映古代服飾文化與自然資源的關系。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唐代官職體系或貂蟬冠形制演變,可參考《新唐書·百官志》《漢官儀》等史料。
侍中貂是一個成語,由三個漢字組成。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侍中貂指的是官員的服飾,用來表示高位權貴的象征。這個成語代表着官員的身份和地位。
侍中貂的三個漢字分别是“侍”、“中”、“貂”。它們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亻”(人)、“丨”(立)、“豸”(貉的頭部)。總的來說,拆分部首包含人和動物的形象。
根據部首的不同,它們的筆畫也有所不同。侍有七個筆畫,中有四個筆畫,貂有十一個筆畫。
侍中貂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四書心鑒》中。在古代的官場中,侍中是指官員的職位,貂是指貂皮制成的服飾。官員身着貂皮服飾的同時,也象征着他們的地位高貴。
侍中貂的繁體寫法為「侍中貂」,沒有任何變化。
在古代,侍中貂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比有所差異。具體而言,「侍」的古時候寫法為「伸」,「中」的古時候寫法為「豐」,「貂」的古時候寫法為「瓦耳」。
你看,那位穿着侍中貂的官員出現在大殿上,地位顯赫啊。
組詞可以根據成語的含義來确定,例如:侍中、貂裘、侍從。
近義詞可以根據官員身份、地位的描述來确定,例如:高官、要員、顯貴。
反義詞可以根據官員身份、地位相反的描述來确定,例如:底層民衆、平民百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