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兇極悖的意思、窮兇極悖的詳細解釋
窮兇極悖的解釋
見“ 窮兇極逆 ”。
詞語分解
- 窮兇的解釋 亦作“ 窮兇 ”。極端兇惡。《宋書·文帝紀》:“惡稔身滅,戎丑常數;虐虜窮兇,著於自昔。”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刑部·罪臣孥戮》:“雖謀叛非實,然 鸞 ( 仇鸞 )稔惡窮兇,天下共恨,故不以為濫刑
- 悖的解釋 悖 è 混亂,相沖突:悖亂。悖逆。悖異。悖論。并行不悖。 惑,違背道理,謬誤:悖謬。悖惑。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窮兇極悖"是一個漢語成語,用于形容行為或品性極端兇惡暴虐,達到了違背天理人倫、無可複加的地步。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 核心含義
- 窮兇: "窮"在此意為"極端、頂點","兇"指"兇惡、殘暴"。合起來表示兇惡殘暴到了極點。
- 極悖: "極"同樣表示"頂點、極端","悖"指"違背、叛亂、荒謬、不合理"。合起來表示悖逆天理人倫、荒謬絕倫到了極緻。
- 整體: 該成語強調行為或品性不僅極其兇殘暴虐,而且完全違背了基本的道德倫理和人性常理,是"窮兇極惡"的更進一步,帶有強烈的道德譴責意味。
二、 語義解析與用法
- 程度極深: "窮"和"極"雙重疊加,強調其兇惡悖逆的程度達到了無以複加、登峰造極的地步。
- 性質惡劣: 不僅指外在行為的殘暴(兇),更強調其内在的荒謬、違背倫常(悖)。常用于形容曆史上或現實中那些犯下滔天罪行、滅絕人性的人物或行為。
- 感情色彩: 具有極其強烈的貶義色彩,表達極度的憤慨、譴責和批判。
- 應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描述那些犯下反人類罪、大規模屠殺、極端暴政等令人發指的行為。例如:"曆史上那些窮兇極悖的暴君,最終都被釘在了恥辱柱上。"
三、 同義詞辨析
- 窮兇極惡: 最常用的近義詞,也指極端兇惡殘暴。但"窮兇極悖"在"窮兇極惡"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其行為的"悖逆"性,即違背天理人倫、道德底線,語義程度更重。
- 喪心病狂: 指喪失理智,像發了瘋一樣。側重指行為瘋狂、失去人性,與"窮兇極悖"在"違背常理"上有相似之處,但"窮兇極悖"更突出"兇"與"悖"的結合。
- 罪大惡極: 指罪惡嚴重到極點。語義範圍較廣,而"窮兇極悖"更具體地描繪了兇暴和悖逆的特性。
四、 權威來源參考
該成語的釋義主要依據權威漢語辭書: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窮兇極悖"有明确收錄和解釋,強調其"極端兇惡悖逆"的含義。其編纂依托大量曆史文獻和語料,是研究漢語詞彙的重要工具書。
-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作為推廣普通話、促進漢語規範化的權威詞典,其對成語的釋義具有标準性和廣泛認可度。雖然最新版本可能更常用"窮兇極惡",但"窮兇極悖"作為其更強烈的變體,其構成和含義符合詞典對相關語素(窮、兇、極、悖)的界定和組合規律。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對于理解構成該成語的單字(如"窮"作"極"解、"悖"作"違背、謬誤"解)在古代典籍中的本義和用法提供了重要依據,有助于深入理解成語的淵源和精确含義。例如,"悖"在《禮記·中庸》中即有"萬物育焉,故君子慎其獨也"(萬物生長,所以君子在獨處時也謹慎),其反義即為違背常理。
"窮兇極悖"是一個語義極其強烈的貶義成語,專指那些兇殘暴虐到極點且完全悖逆天理人倫的行為或品性。它比常用的"窮兇極惡"更突出行為的荒謬性和對基本道德底線的徹底踐踏,是漢語中表達對極端邪惡行為進行最嚴厲譴責的詞彙之一。其釋義和用法得到《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及《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的支撐。
網絡擴展解釋
“窮兇極悖”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形容人的行為極其兇殘暴虐,且違背常理道德。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由“窮兇”和“極悖”兩部分組成:
- 窮兇:指兇惡殘暴到極點,毫無人性底線;
- 極悖:表示行為完全悖逆常理、禮法或道德規範。
合起來即形容極端兇殘且違背倫理的惡劣行徑。
二、出處與典故
出自《宋書·少帝紀》:“義符長嗣,屬當天位,不謂窮兇極悖,一至于此。”。這裡用“窮兇極悖”批評少帝劉義符的殘暴無道。
三、結構與近義詞
- 結構分析:“窮”表極端,“兇”指兇殘,“極”強調程度,“悖”為違背常理。
- 近義詞:窮兇極逆(兩者含義相同,可互換使用)。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境,描述曆史暴君、罪犯或道德敗壞者的行為。例如:
- 批判暴政:“統治者的窮兇極悖激起了民變。”
- 形容惡性事件:“歹徒的窮兇極悖令人發指。”。
五、權威來源說明
主要參考《宋書》原始出處及查字典的詳細釋義,其他網頁補充了結構和近義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白玉漿百鐘逼笮菜花赤郭饬壘充腹綽菜丹冊洞谙逗落恩榮宴兒曹風舉雲飛符彩訃紙鈎陳桄面扢撻諱隱貨料交讓孑身九華扇決獄句身曠日離久朗誦樂而不荒遼壤理亂酃渌棂星門末職木口雕刻木蜜漂沸平恕平頭小樣巾千金買骨挈缾磬控睿相三門四戶森然上引首深情底理十行本受支配叔待送情損撤太後恬安天德跳神圍裙吳謡五鑿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