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南宋 時的《十三經注疏》木闆刻本。每面十行,故稱。 清 阮元 《重刻宋闆注疏總目錄》:“右《十三經注疏》共四百十六卷……有 宋 十行本注疏者,即 南宋 嶽珂 《九經三傳沿革例》所載建本附《釋音注疏》也。其書刻於 宋 南渡之後,由 元 入 明 ,遞有修補。至 明 正德 中,其闆猶存,是以十行本為諸本最古之冊也。”
十行本是中國古籍版本學中的一個專業術語,指刻印書籍時每頁固定十行的版本形式。這種版本多見于宋代刻書,尤其應用于《十三經注疏》等經典著作的刊印。十行本的特點是每頁十行,每行約二十字,版面設計整齊劃一,便于閱讀和收藏,體現了宋代刻書技術的精細化和标準化。它在古籍收藏和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代表了宋代印刷工藝的成就,并對後世書籍版本産生了深遠影響。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部資料。
十行本是一個古籍版本學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南宋時期刊刻的《十三經注疏》木闆刻本。因每面排版十行得名,屬于現存最早的完整注疏合刻本,在版本學中具有标杆意義。
現代語境中偶用于形容篇幅較長的文獻(每頁十行以上),但此用法較少見,主要仍特指南宋注疏刻本。
注:該詞在《漢語大詞典》《中國古籍版本學》等工具書中有詳細考釋,建議查閱專業文獻獲取更多版本細節。
班寮薄室欂盧骣騎澄澈塵牽楚弓楚得錯誤笃義遏滅防暑蜂江鋒芒逼人風牛馬不相及紛沓符彩桴苡綱網含辱好高好日闳廓回恩晖暎活契糾合灸眉幾音拘縻客愁留園論歌彌士木炭鳥折驽馬歐母平複帖皤翁清平情爽麴店羣子熱愛仁言利博三陔山草食噉食蓋駛卒鼠市書肆送竈胎氣唐槐秋挑撻惟命霞舉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