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裝裱的卷軸字畫,畫面以外的上下部分統稱“引首”,其在上部者稱為“上引首”。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紹興禦府書畫式》:“諸畫裝褫尺寸定式;大整幅上引首三寸,下引首二寸;小全幅上引首二寸七分,下引首一寸九分。”
“上引首”是中國傳統書畫裝裱術語,指卷軸類字畫裝裱時畫面外上方的空白部分。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在卷軸裝裱中,畫面之外的上下空白區域統稱為“引首”,其中位于畫心上方的部分即為“上引首”。其作用既為保護畫心,也為題跋、印章等留出空間。
曆史規格
宋代周密《齊東野語·紹興禦府書畫式》記載了詳細裝裱尺寸:大整幅畫作上引首三寸(約10厘米),小全幅則為二寸七分(約8.7厘米)。這種标準化尺寸體現了古代宮廷裝裱的嚴謹性。
功能與演變
上引首最初用于題寫畫作名稱或收藏者信息,明清時期逐漸成為文人題詩、蓋印的重要區域。與之對應的“下引首”位于畫心下方,共同構成傳統卷軸書畫的完整形制。
注:該術語主要用于專業書畫裝裱領域,現代裝裱雖形式多樣,但傳統卷軸仍保留這一經典結構。更多古籍原文可參考《齊東野語》相關記載。
《上引首》是一種漢字詞語,指的是上面有點的标點符號“。”。它通常用于寫作、排版等場合,用以結尾一段文字或句子。
《上引首》的部首是“上引”,它由“上”和“引”兩個部分組成。
“上”字的部首是“一”,總共有一筆。
“引”字的部首是“弓”,總共有三筆。
《上引首》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和書法。它是為了标注文章在結尾處,幫助讀者順利辨認句號的位置。
《上引首》的繁體字為「上引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漢字的結構和筆畫也有一定的變化。對于《上引首》這個詞,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可能會有細微差異。
1. 她的演講以一句話為結尾:“讓我們一起努力,為實現夢想努力奮鬥。”後面加上一個《上引首》。
2. 這篇文章寫得很好,每段結尾都用了一個《上引首》。
3. 炫酷的舞蹈表演過後,觀衆們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整個劇場充滿着興奮和歡呼聲,這是一個可以用《上引首》來結束的完美瞬間。
類似的标點符號還有:逗號(,)、問號(?)、感歎號(!)等。
類似的标點符號還有:點號(.)、句號(。)等。
沒有和《上引首》意義完全相反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