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litary] 獨身;單身
孑身遠遁
單身;獨身。《明史·張文錦傳》:“親兵素遊惰有室。聞當發,大恐。請孑身往,得分番。”《清史稿·食貨志一》:“而口外 綏遠 等地,僅容孑身商販往來,挈室者有禁。” 清 秋瑾 《失題》詩:“萬裡還甘赴,孑身更莫論。頭顱原大好,志願貴縱橫。” 魯迅 《書信集·緻李秉中》:“五年前有人将我名開獻 段公 ,煽其捕治時,遂孑身出走,流寓 廈門 。”
“孑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孑身”讀作jié shēn,意為獨身、單身,強調獨自一人、無伴侶或同伴的狀态。例如:“孑身遠遁”指獨自逃離,“孑身獨居”描述孤身生活。
“孑身”不僅描述物理狀态的孤獨,也隱含情感或精神上的孤寂,如“堕入精神空虛的深淵”。在詩詞中常被用來渲染蒼涼意境,如秋瑾詩句“萬裡還甘赴,孑身更莫論”。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釋義、曆史用例及文學表達,如需進一步擴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文獻。
《孑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一個人孤獨、獨自一人的狀态。
《孑身》這個詞的部首是“子”,拆分之後形成“孑”,是一個單獨的部分;剩下的部分“身”是由七筆構成。
《孑身》這個詞起源于古代文獻,在《左傳·襄公十一年》中首次出現。它描述了人獨自一人、無家可歸的狀态。
《孑身》的繁體字為「孑身」,和簡體字形式上稍有差别,但意思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而《孑身》也有過一些其他的寫法。例如,在《廣韻》中,它被寫作「孓身」。不過,這些寫法逐漸演變,最終統一為現代的标準寫法。
他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裡感到孑身無助。
孑然一身、孑然獨行、孑然無依
獨自、孤獨、寂寞
衆多、熱鬧、陪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