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刻藝術的一種。在木的橫截面上雕刻。 魯迅 《集外集拾遺·<近代木刻選集>(2)小引》:“同是柘木,因鋸法兩樣,而所得的闆片,也就不同。順木紋直鋸,如箱闆或桌面闆的是一種,将木紋橫斷,如砧闆的又是一種。前一種較柔,雕刻之際,可以揮鑿自如,但不宜于細密,倘細,是很容易碎裂的。後一種是木絲之端,攢聚起來的闆片,所以堅,宜于刻細,這便是‘木口雕刻’……和這相對,在箱闆式的闆片上所刻的,則謂之‘木面雕刻’。” 魯迅 《集外集拾遺·<近代木刻選集>(1)小引》:“一七七一年,﹝ 英國 ﹞以初用木口雕刻,即所謂‘白線雕版法’而出現的,是 畢維克 。這新法進入 歐洲 大陸,又成了木刻複興的動機。”
“木口雕刻”是木刻藝術的一種特殊形式,其核心特點在于雕刻材料的選擇和技法。以下是詳細解釋:
木口雕刻指在木材的橫截面上進行雕刻的工藝。與普通木面雕刻(順木紋直鋸的闆材)不同,它采用垂直于木紋的橫斷面作為雕刻面。這種截面因木絲纖維的緊密排列而更堅硬,適合精細雕刻。
魯迅曾在《近代木刻選集》中對比兩者:
起源于18世紀的英國,早期用于書籍插圖和紙币防僞。因其精細度,在版畫藝術中占據獨特地位,尤其在表現人物肖像、風景細節時優勢顯著。
在漢語中,“木口雕刻”還被引申為語言或文字精練有力的比喻,形容表達簡潔且精準,但此用法多見于文學性描述。
如需進一步了解工藝細節或曆史案例,可查閱魯迅相關文獻或中央美術學院的技術分析資料(參考來源:、4、7)。
《木口雕刻》是指使用工具在木材表面進行刻劃、雕飾的一種藝術形式。木口指的是木材的表面紋理,雕刻即在木材表面進行刻劃和塑造。
拆分部首和筆畫:
《木口雕刻》的拆分部首是木(mù)、口(kǒu),分别代表木材和口腔。它的筆畫數為23畫。
來源:
《木口雕刻》這個詞的來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木雕藝術。在中國古代,木片雕刻被廣泛應用于建築、家具、工藝品等方面。
繁體:
《木口雕刻》的繁體寫法是「木口雕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可能會有一些差别。關于《木口雕刻》這個詞的古代寫法可能因時代和書法家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例句:
1. 他擅長木口雕刻,制作出了許多精美的木質工藝品。
2. 這幅木口雕刻作品展現了雕刻師的技藝和藝術才華。
組詞:
木雕、木工、雕刻、木藝、木質、工藝品。
近義詞:
木刻、木雕、木工藝、木頭雕刻。
反義詞:
石刻、泥塑、陶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