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告訴。《詩·小雅·隰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陳奂 傳疏:“‘遐不謂矣’《禮記》引《詩》作‘瑕不謂矣’。遐、瑕古通用。 鄭 注雲:瑕之言胡也,謂猶告也。”
(2).不以為。《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 趙括 ﹞嘗與其父 奢 言兵事, 奢 不能難,然不謂善。” 晉 幹寶 《晉紀總論》:“百姓皆知上德之生己,而不謂浚己以生也,是以感而應之,悅而歸之。”
(3).不算作;不稱為。 清 戴震 《徐節婦傳》:“ 徐氏 之禍,可不謂烈哉!微節婦, 徐氏 不祀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金生色》:“ 金氏 子其神乎!諄囑醮婦,抑何明也!一人不殺,而諸恨并雪,可不謂神乎!”
(4).不意,不料。 漢 蔡琰 《胡笳十八拍》:“不謂殘生兮卻得旋歸,撫抱胡兒兮泣下沾衣。” 唐 杜甫 《贈韋左丞丈濟》詩:“不謂矜餘力,還來謁大巫。” 清 王韬 《淞隱漫錄·悼紅仙史》:“乖隔以來,靡日不思,不謂今日又有相見之期。” 毛6*澤6*東 《反對本本主義》:“不謂共6*産6*黨内讨論問題,也還有人開口閉口‘拿本本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不謂漢語 快速查詢。
“不謂”是一個多義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不告訴
指未告知或未言明,多見于早期文獻。
例:《詩經·小雅·隰桑》中“心乎愛矣,遐不謂矣”(心中深愛卻未言明)。
不以為
表示不認為或未認可,常用于評價性語境。
例:《史記》記載趙奢對趙括“不能難,然不謂善”(雖無法反駁,但不認可其才能)。
不算作/不稱為
強調某事物不符合特定标準或定義。
例:清代戴震《徐節婦傳》中“徐氏之禍,可不謂烈哉!”(徐氏的災禍難道不算慘烈嗎?)。
不意/不料
表達意外或出乎意料,常見于叙事。
例:謝靈運詩句“不謂息肩願,一旦值明兩”(未料卸下重擔的願望竟因明君實現)。
現代漢語中,“不意/不料”成為主要義項,如“不謂這次聚會來了這麼多老同學”。其他古義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解析與權威詞典釋義,完整例句可參考《詩經》《史記》等原著或查字典網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