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鄳阸的意思、鄳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鄳阸的解釋

亦作“ 鄳阨 ”。古隘道名。即今 河南 信陽 西南 平靖關 。《史記·蘇秦列傳》:“殘 均陵 ,塞 鄳阸 。” 張守節 正義:“ 申州 羅山縣 本 漢 鄳縣 。 申州 有 平清關 ,蓋古 鄳縣 之阸塞。” 清 姚鼐 《信陽》詩:“短日人行 鄳阨 少, 長淮 山繞 義陽 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鄳阸"(Méng'è)是一個古代漢語地名,特指中國戰國至秦漢時期一處重要的關隘要塞,具有明确的曆史地理與軍事意義。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結合權威文獻進行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本義

    “鄳阸”由“鄳”與“阸”複合而成:

    • 鄳:古地名,指鄳山(今河南信陽羅山縣西南),因山得名。《說文解字》注:“鄳,地名。”
    • 阸:同“隘”,指險要的關塞。《玉篇·阜部》:“阸,塞也,險也。”

      合指“鄳山一帶的險要關塞”。

  2. 曆史地理定位

    其地位于戰國時楚國北部邊境(今河南、湖北交界處),是連接中原與江漢平原的咽喉要道。據《漢書·地理志》載,漢代屬江夏郡,為兵家必争之地。


二、文獻記載與軍事意義

  1. 戰略價值

    鄳阸因地形險峻,成為楚國抵禦北方諸侯的屏障。《戰國策·楚策》記載:“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陉之塞、鄳阸。” 其中“汾陉之塞、鄳阸”并稱,凸顯其軍事地位。

  2. 曆史事件佐證

    公元前301年,秦、齊、韓、魏四國聯軍攻楚,大敗楚軍于“垂沙之戰”(今河南唐河),隨後攻占鄳阸,迫使楚國割地求和(見《史記·楚世家》)。此戰印證了鄳阸對楚國防務的關鍵性。


三、權威考據與引用

  1. 古籍文獻

    • 《漢書·地理志》:明确記載鄳阸屬江夏郡,為漢代官方地理志書,可信度高。
    • 《讀史方輿紀要》(清·顧祖禹):稱其“扼楚北之險,自古為戍守處”,詳述其地理形勢及曆代戰事。
  2. 現代研究

    曆史地理學家譚其骧在《中國曆史地圖集》中标注鄳阸位于今河南羅山、湖北大悟交界處,并指出其即“平靖關”古稱,屬“義陽三關”之一。


四、延伸:地名演變與消亡

鄳阸之名多見于戰國至漢代文獻,魏晉後漸以“平靖關”“恨這關”等名稱替代(見《水經注·淮水》)。因其地處南北交通要沖,後世仍為軍事重鎮,但原名逐漸湮沒。


結論

“鄳阸”是戰國楚地著名關塞,詞源清晰、地理位置明确,承載重要的曆史軍事内涵。其名雖後世不顯,但作為古代戰略要沖的實證,見于多部權威史籍及地理著作,具有可靠的文獻依據。

參考資料

  1. 班固. 《漢書·地理志》. 中華書局.
  2. 劉向. 《戰國策·楚策》. 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司馬遷. 《史記·楚世家》. 中華書局.
  4.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 中華書局.
  5. 譚其骧. 《中國曆史地圖集》. 中國地圖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鄳阸”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地名組合詞,需拆解分析:

  1. 鄳(méng)
    指漢代江夏郡的“鄳縣”,位于今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西南。該地名最早見于《漢書·地理志》,是古代南北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據點。

  2. 阸(è)
    通“隘”,意為險要的關塞、狹窄的通道,常用于描述軍事或交通上的戰略要地,如《史記》中“據山河之阸”。

組合含義推測
“鄳阸”可能指鄳縣附近的險要關隘。漢代鄳縣地處大别山與淮河之間的咽喉地帶,是南北往來的必經之路,因此該地關隘具有重要軍事意義。但因史料記載有限,具體指向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考證。

提示
該詞未見于常規古籍和現代詞典,若您是在特定文獻中遇到此詞,建議提供更多語境以便精準解讀;若為現代生造詞,可能存在書寫誤差(如“鄳塞”“鄳隘”等更常見)。

别人正在浏覽...

八鬥才百年好事保護貿易被卷變權碧螺春冰團博換慘切草創襯領遲佪蟲豸單至鄧演達都噜額門餌石分禱封留佛缽賦予顧意還旆澒湧後艱火舌檢波劫束盡釋前嫌拘钤居重快論狂煽練士林阿嚜嚜拿唐内工農業局怒號遷奉钤律契闊氣應榮冀若芳賽場商部市券說怿貪恣鐵拳渟潦塗蘇纨褲鋘鋤武庫淆蕩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