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甑的意思、塵甑的詳細解釋
塵甑的解釋
《後漢書·獨行傳·範冉》載, 桓帝 時以 冉 為 萊蕪 長,因遭母憂,不到官,結草室而居。“所止單陋,有時糧粒盡,窮居自若,言貌無改,閭裡歌之曰:‘甑中生塵 範史雲 ,釜中生魚 範萊蕪 。’”後因以“塵甑”為形容清貧之典。 宋 範成大 《春寒即事留遊子明王仲顯》詩:“笑我生塵甑,慚君有意袍;故人能少駐,門徑久蓬蒿。”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一員官》:“夫人從容曰:‘君塵甑猶昔,何老誖不念子孫耶?’”
詞語分解
- 塵的解釋 塵 (塵) é 飛揚的灰土:塵土。塵埃。塵垢。塵芥(塵土和小草,喻輕微的事物)。粉塵。煙塵。甚嚣塵上。望塵莫及。 佛家、道家指人間:紅塵。塵世。 筆畫數:; 部首:小; 筆順編號:
- 甑的解釋 甑 è 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底部有許多透蒸氣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現代的蒸鍋:甑塵釜魚。 〔甑子〕現在蒸飯用的木制桶狀物,有屜而無底。 蒸餾或使物體分解用的器皿:曲頸甑。 筆畫數:; 部首:瓦;
網絡擴展解釋
“塵甑”是一個漢語詞彙,用于形容生活清貧、家徒四壁的狀态,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詞義
- 讀音:chén zèng
- 釋義:字面意為“積滿灰塵的飯甑(古代蒸飯的炊具)”,比喻因長期斷炊而器具蒙塵,引申為家境貧寒、生活困頓。
2.典故出處
這一說法源自《後漢書·獨行列傳·範冉》的記載:
東漢桓帝時期,範冉(字史雲)被任命為萊蕪長,但因母親去世未赴任,選擇結草屋隱居。他生活極度貧困,甚至“甑中生塵,釜中生魚”(飯甑積灰,鍋竈生蠹蟲),鄰裡作歌感歎其清苦。後世遂以“塵甑”代指清貧。
3.文學引用
- 宋代:範成大《春寒即事留遊子明王仲顯》中寫道:“笑我生塵甑”,自嘲生活窘迫。
-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一員官》用“君塵甑猶昔”暗指對方仍堅守清貧。
“塵甑”通過具象的炊具蒙塵場景,生動刻畫了古代文人的貧寒境遇,成為詩詞中表達安貧樂道或困頓生活的經典意象。
網絡擴展解釋二
塵甑(Chén zèng)這個詞彙非常少見,主要在古代文獻中使用,而在現代漢語中已很少使用。以下是關于塵甑的一些資料:
拆分部首和筆畫:
塵(chén):由“屍”(shī)和“土”(tǔ)組成,總共有7畫。
甑(zèng):由“瓦”(wǎ)和“木”(mù)組成,總共有11畫。
來源:
塵甑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皇甫谧傳》中。在該文章中,塵甑被用來指代一個可以盛放糧食的容器,類似于現代的盆或桶。
繁體:
塵甑的繁體寫法與簡體相同,沒有特别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塵甑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詳細的寫法并無明确的記錄。
例句:
塵甑中的糧食已經過期了,我們需要重新補充。
組詞:
塵埃、塵土,甑子、甑蓋。
近義詞:
容器、器皿。
反義詞:
糧食、食物。
希望以上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