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膚受之愬的意思、膚受之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膚受之愬的解釋

指讒言。膚受,謂浮泛不實,或謂利害切身。《論語·顔淵》:“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 邢昺 疏:“皮膚受塵,垢穢其外,不能入内也。以喻譖毀之語,但在外萋斐,構成其過惡,非其人内實有罪也。” 朱熹 集注:“膚受,謂肌膚所受,利害切身。”《漢書·谷永傳》:“﹝将軍﹞不聽浸潤之譖,不食膚受之愬。” 顔師古 注:“膚受,謂初入皮膚至骨髓,言其深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回:“你想外國人又不是 包龍圖 ,況且又不懂 中國 話,自然中了他的膚受之愬了。”亦作“ 膚受之訴 ”、“ 膚受之言 ”。《後漢書·儒林傳上·戴憑》:“伏見前太尉西曹掾 蔣遵 ,清亮忠孝,學通古今,陛下納膚受之訴,遂緻禁錮,世以是為嚴。”《後漢書·儒林傳上·張法滕馮等傳論》:“若夫數将者,并宣力勤慮,以勞定功,而景風之賞未甄,膚受之言互及。” 唐 韓愈 《送齊皞下第序》:“膚受之訴不行於君,巧言之誣不起於人矣。”《舊唐書·房玄齡傳》:“逆耳之諫必聽,膚受之訴斯絶。”亦省作“ 膚受 ”。《晉書·劉毅和峤等傳論》:“ 劉毅 一遇寬容, 任 和 兩遭膚受。”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三:“初, 多遜 與 趙韓王 睚眦, 太宗 踐祚,每召對即傾之,上以膚受,頗惑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膚受之愬”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表面化的控訴或缺乏實質證據的誣告。該詞由四字構成,需從字源、語義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解析:

1. 字義溯源

2. 經典出處 該成語源自《論語·顔淵》第十二章:“浸潤之谮,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孔子在此強調,真正的智者能辨識兩類诽謗:如水浸透般的漸進式讒言(浸潤之谮),以及浮于表面的誣告(膚受之愬)。相關解讀可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古代哲學辭典》。

3. 語義演變 在現當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以下兩種情境:

權威文獻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膚受之愬”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成語含義

指因切身利害而遭受的诽謗或誣告,強調讒言對個人造成的直接傷害。

用法與示例

近義詞

補充說明

部分網頁将“愬”誤釋為“責備”,實為“控訴/诽謗”。建議參考《論語》原注及權威詞典(如漢典、搜狗百科)。

别人正在浏覽...

鼇峯不可動搖蹅踐吃文大初打孽都伯都纻梵像返禦吠堯附郭阜鄉服馔幹啟固着好爵黑藻诃诘候光慁慁奬售角球僥榮疾瘯濟濟漆漆吉繇絶俗款步涼席憐貧惜老柳籠栲栳流漂栗子緑沁沁賣租梅霖名義工資漆緑青道祈祈群島柔蔓三檐四馬殺風景贍洽十二衣石湖勢力圈失欲艘次娑盤灘子萬賴無聲違失猥慵文绉绉向聲背實相時洩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