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 烏蠻 族人的發式。 唐 袁郊 《甘澤謠·紅線》:“梳烏蠻髻,攢金鳳釵,衣紫繡短袍,繫青絲輕履。”
烏蠻髻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發式,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基本定義
烏蠻髻最初指古代烏蠻族(西南少數民族)的發型,後演變為唐代婦女的一種高髻樣式。據《甘澤謠》記載,唐代俠女紅線曾梳此髻,搭配金鳳钗、紫繡袍。
造型特點
清代《苗俗紀聞》描述其形态為:“婦人髻高一尺,類疊而銳”,即發髻高聳尺餘(約23厘米),以油脂固定,頂部尖銳如錐形,具有穩固不易傾倒的特點。
文化關聯
這種發式可能融合了烏蠻族男子椎髻元素。唐代《南蠻傳》記載“烏蠻男子椎髻”,而唐代婦女将其改良為更精緻的高髻,既保留少數民族特征,又符合當時高髻審美潮流。
詞義演變争議
部分詞典提及該詞引申為“形容儀容不整”,但此說法缺乏直接文獻佐證。從唐代小說中紅線梳此髻的記載來看,其本義更偏向對特殊發型的客觀描述,而非貶義比喻。
注:烏蠻髻作為曆史名詞,具體形态尚存學術争議,以上解析綜合了服飾史文獻與文學作品記載。欲了解完整考據,可查閱《甘澤謠》《苗俗紀聞》等古籍原文。
《烏蠻髻》是一個古漢語詞語,具有多種含義。它可以指代一種發型,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外表或舉止。
拆分部首和筆畫:烏(黑色)- 髟(頭發)。
來源:《烏蠻髻》一詞最早見于《詩經·秦風·無衣》,其中描述了一個美麗的女子的儀态和外貌。後來,烏蠻髻成為了文學作品中常用的修辭手法,用以描繪女子的美貌或者形容人的狂野、放蕩等特點。
繁體:烏蠻髻。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烏蠻髻。
例句:
1. 她頭上的烏蠻髻高高盤起,顯得格外娴雅動人。
2. 少年放蕩不羁,舉止猶如烏蠻髻般狂野。
組詞:烏鴉、蠻荒、髻鬟。
近義詞:黑發、亂發。
反義詞:秀發、整齊的發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