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豬狗亦鄙薄其人,不食其所馀。極言人品之低下。《漢書·元後傳》:“受人孤寄,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復顧恩義。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餘。” 顔師古 注:“言惡賤。”亦作“ 狗鼠不食汝餘 ”、“ 狗彘不食汝餘 ”、“ 狗彘不食其餘 ”。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賢媛》:“ 魏武帝 崩, 文帝 悉取 武帝 宮人自侍。及帝病困, 卞後 出看疾。太後入戶,見值侍竝是昔日所愛幸者。太後問:‘何時來邪?’雲:‘正伏魄時過。’因不復前而嘆曰:‘狗鼠不食汝餘,死故應爾!’”《明史·李任傳》:“汝為大将,不能殺賊,反為賊用,狗彘不食汝餘。” 梁啟超 《收回幹線鐵路問題》:“其由舞弊者,則經辦之人誠狗彘不食其餘,人人皆得誅之。”亦省作“ 狗彘不食 ”。 吳玉章 《辛亥革命》十三:“ 汪精衛 、 陳璧君 則作了狗彘不食、遺臭萬年的無恥漢奸。”
“狗豬不食其餘”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連狗和豬都不屑吃某人剩下的食物,比喻人的品行極其卑劣龌龊,連動物都鄙棄。該成語帶有強烈貶義,多用于譴責道德敗壞、毫無廉恥之人。
源自《漢書·元後傳》中王莽篡漢的記載:
“受人孤寄,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複顧恩義。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餘。”
此句原為漢臣痛斥王莽背信棄義、篡奪漢室的行為,後演變為成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該成語通過動物對殘食的鄙棄,深刻映射人性之惡,具有鮮明的道德批判色彩。
《狗豬不食其餘》是一句形象生動的成語,意指狗豬是不挑食的動物,*********下其他動物不吃的東西,用來形容一個人對各種事物都不挑剔、博愛廣泛。
《狗豬不食其餘》這句成語拆分的部首是“犬”和“豬”,部首和組詞都是為了構建一個意思,并沒有具體代表的意義,所以并沒有筆畫。
《狗豬不食其餘》這句成語的來源和具體出處目前無法查證,但是它在漢語中廣泛流傳。
這句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狗豬不食其餘》。
根據曆史文獻的記載,古代漢字中的《狗豬不食其餘》這句成語的寫法形式多種多樣,具體如何演變仍需進一步研究。
他是個狗豬不食其餘的人,對任何食物都很能接受。
不食、其餘
廣泛接受、不挑剔、包容
挑剔、偏見、歧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