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杻械。 清 劉衡 《讀律心得》卷三:“遞解人犯,除原有杻鐐照舊外,其押解人役,若擅加杻鐐,非法亂打,除實犯死罪外,徒罪以上,俱枷號兩個月,發煙瘴充軍。”
“杻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解釋如下:
拼音與結構
讀作niǔ liào,由“杻”(左右結構)和“鐐”(左右結構)組成。
含義
泛指古代枷鎖、鐐铐等刑具,特指束縛手腳的刑具,即“杻械”(腳鐐手铐)。
文獻例證
清代劉衡在《讀律心得》中提到,遞解人犯時若“擅加杻鐐”屬違法行為,說明其作為刑具的用途。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描述古代刑罰場景。
杻鐐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詞彙,分别是木(杻)和金(鐐)。關于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以杻鐐為例,杻的古代寫法是柳木旁加上少量的撇捺,而鐐的古代寫法是金字旁加上撇捺。通過這種形狀的變化,可以清晰地看出字形的演變過程。
在繁體字中,杻鐐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發生變化。繁體字是指在字形上比簡體字更複雜的漢字形式。
杻鐐這個詞是形容一種鐵鍊束縛的器具。在古代,罪犯或奴隸被囚禁時經常使用杻鐐來束縛他們,限制他們的行動。
以下是杻鐐的一些例句:
1. 那個囚犯被杻鐐束縛着,無法逃脫。
2. 他的腳上帶着杻鐐,走起路來非常艱難。
3. 在古代,奴隸常常被杻鐐鎖住,無法獲得自由。
與杻鐐相關的組詞有:
1. 杻束(指用杻子來束縛)
2. 鐐铐(指束縛受刑人的鐵鍊)
3. 束縛(指限制人的自由行動)
與杻鐐近義詞包括:
1. 桎梏
2. 鐐铐
3. 羁絆
杻鐐的反義詞可以是:
1. 解脫
2. 自由
3. 解放
以上就是關于杻鐐這個詞的意思、部首和筆畫拆分、來源、繁體字、古代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介紹。【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