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刺楸的意思、刺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刺楸的解釋

泛稱一些五加科落葉喬木。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四:“藥有五加皮,其樹身榦皆有刺,葉如楸,俗呼之為刺楸,春採芽可食,味甜而微苦,或謂之苦中甜雲,食之極益人。”《桐譜·類屬》“一種:文理細緊,而性善裂” 潘法連 注:“指刺桐,今通稱刺楸,又名茨楸、棘楸、鼓釘刺、刺楓樹等。《桐譜》作者家鄉群衆今仍稱刺桐。五加科,棘楸屬,落葉喬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刺楸(學名:Kalopanax septemlobus)是五加科刺楸屬落葉喬木,在漢語詞典中通常解釋為具有特定形态特征與實用價值的木本植物。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該詞由“刺”“楸”二字組成,其中“刺”指枝幹具硬質皮刺,“楸”取自其葉形與楸樹相似性,發音為“cì qiū”。

形态特征

樹幹通直,樹皮灰褐色具縱向裂紋,小枝密生粗刺。葉片掌狀5-7裂,邊緣具細鋸齒,秋季轉為橙黃色。《中國植物志》記載其葉片寬15-30厘米,葉柄長達30厘米,傘形花序頂生,花期7-8月,果期10-11月。

分布與習性

原産于中國東北、華北至長江流域,常見于海拔500-2500米的山地雜木林。《中國樹木志》指出其耐寒耐旱,喜濕潤肥沃土壤,在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形成優勢種群。

實用價值

木材紋理細膩,抗腐蝕性強,傳統用于建築、家具及雕刻。根皮入藥稱“刺楸皮”,《中華本草》記載其具祛風除濕、解毒消腫功效,主治風濕痹痛及跌打損傷。嫩葉可作野菜,清代《植物名實圖考》描述其春季采食習俗。

網絡擴展解釋

刺楸是五加科刺楸屬的落葉喬木,以下從多個維度詳細解釋該詞:

一、基本釋義

刺楸(學名:Kalopanax septemlobus)為傘形目五加科植物,樹高可達30米,樹皮暗灰色且密生粗硬棘刺,分布于中國江浙、東北、西南等多省,以及韓國、日本等地。其名稱源自樹皮特征和葉形,“刺”指枝幹銳刺,“楸”則因葉似楸樹。

二、形态特征

  1. 枝葉:葉紙質,掌狀5-7裂,在長枝上互生,短枝上簇生,裂片呈三角狀卵形至長橢圓形,葉柄長達25厘米。
  2. 花果:夏季開黃褐色或白色傘形花序,合成圓錐狀花叢;果實為藍黑色球形漿果,直徑約5毫米,果期持續至冬季。

三、分布與習性

刺楸適應性強,喜陽光充足及濕潤環境,耐寒且稍耐陰,多生長于山地疏林或路邊。我國東北至華南均有分布,垂直海拔可達2500米。

四、藥用與經濟價值

其根、樹皮可入藥,性辛平,有小毒,具祛風利濕、活血止痛功效,主治風濕腰痛、跌打損傷等症。木材堅實,可用于建築或制作器具。

五、别名與文化

刺楸有鼓釘刺、刺楓樹、棘楸等20餘種地方俗稱,民間常因其枝幹密刺被稱為“鳥不宿”。

别人正在浏覽...

奧略百品味傍觀報錄人擯僇瀍河稱觞上壽道布盜買頂門杠兜擔發端法派酚酞指示劑撫玩拱候宏辯虺床儉幙家屬區骥坂金舌蔽口忌忤考功課長朗浄朗客浶浪老喬民連镳并駕黎弓鄰壁論客淪蕪蠻查沫流某人内才内髒樸疏千差萬别山鄙善賈而沽梢梁沈醟市郭手把子摅憤泝然宿系陶樂鐵骨铮铮同功繭屯候武步無名帖蚬子曉信奚隸嬉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