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轻艳的意思、轻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轻艳的解释

见“ 轻艳 ”。


亦作“ 轻艷 ”。1.轻靡华丽。《北齐书·文苑传序》:“初因书屏风,敕通直郎 兰陵 萧放 及 晋陵 王孝式 録古名贤烈士及近代轻艳诸诗以充图画,帝弥重之。”《北史·唐瑾传》:“ 瑾 次子 令则 ,性好篇章,兼解音律,文多轻艷,为时人所传。”《明史·文苑传二·唐寅》:“ 吴中 自 枝山 辈以放诞不羈为世所指目,而文才轻艳,倾动流辈,传説者增益而附丽之,往往出名教外。”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四编第六章第二节:“到 齐 梁 时候,************的风气越来越发展,一意雕琢字句,讲求声律,流于轻艳浮靡,诗的内容越来越颓废了。”

(2).轻柔艳丽。 茅盾 《追求》二:“他愉快地冥想着 陆女士 的春装该是如何的轻艳,像她那样玉立亭亭的身段……是多么醉人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轻艳作为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义分解与古典文献用例中析出,具有文学批评与美学评价的双重色彩:

一、字义溯源

  1. 本义指重量小,引申为“浅薄、轻浮”。《说文解字》释:“轻,轻车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轻重之轻”。在文学语境中多指文风浮靡,如《文心雕龙》评“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时暗含对过度华靡的批判。

  2. 原指色彩鲜明,《说文》:“艳,好而长也”,后专指文辞华丽。陆机《文赋》云“诗缘情而绮靡”,即强调诗歌的艳丽特质。

二、合成词义项

轻艳一词在典籍中主要体现为两类内涵:

  1. 文风评价

    指文辞华丽而内容空泛,常见于六朝文学批评。如《隋书·文学传序》称梁陈宫体诗“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盖亦亡国之音乎”,即属轻艳文风的典型。此类作品追求辞藻雕琢而失却思想深度,故被历代文论家诟病。

  2. 美学特质

    在特定语境下亦含“轻盈明艳”的审美意味。如李商隐《河阳诗》“轻艳盈盈占年华”,以“轻艳”状写春花娇柔鲜丽之态,剥离了道德批判色彩。

三、现代语义流变

当代汉语中,“轻艳”的使用多见于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仍保留“浮华艳丽”的核心语义。如评析晚唐词风时,学者谓温庭筠词“香而软,轻而艳”,延续了传统文论的价值判断体系。

结语

“轻艳”作为承载中国文论史观的特殊范畴,其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在文学批评中多具贬义,指形式大于内容的创作倾向;在纯美学描述中则可中性指称纤丽明快的视觉特质。理解该词需把握儒家“文质彬彬”的批评传统对“艳”的审慎态度。


参考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陆机《文赋》(《文选》卷十七)
  3. 魏徵《隋书·文学传序》(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本)
  4. 李商隐《李义山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笺注本)
  5.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注:因古籍原典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遵循学术引用规范;现代著作可参考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官方页面)

网络扩展解释

“轻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细微差异,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一、形容女性或妆容

  1. 基本含义
    由“轻”(轻盈、不沉重)和“艳”(妩媚、动人)组合而成,多用于描述女子妆容或外貌的轻盈妩媚。例如:形容女子春装“轻柔艳丽”,或妆容精致而不显厚重。

  2. 文学中的运用
    古代文学作品常以此词表现女性柔美特质,如茅盾在《追求》中描写“陆女士的春装轻艳”,突出人物形象。


二、文学风格批评

  1. 轻靡华丽的文风
    多指诗文风格浮华、注重形式而内容空洞。例如:南朝宫体诗因“流于浮靡轻艳”被批评;《北齐书》提到“近代轻艳诸诗”用于宫廷装饰,反映其华丽但缺乏深度的特点。

  2. 历史评价
    该词在文学批评中常含贬义,如郭沫若指出齐梁文学因过度追求声律雕琢而“轻艳浮靡”,导致内容颓废。


“轻艳”既可中性描述女性或事物的柔美,也可批判文风的华而不实。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古代文学中更多用于风格批评。

别人正在浏览...

八窍禀谷鄙浅不到长城非好汉慈明错连怛惋端方蹲舞躲懒飞饷风味食品瓜分挂连光贲顾揽寒舍好色不淫嫁出门的女,泼出门的水茧薄谏垣蕉葛结缡康直婪尾春黎孑鳞皴六如疁田离显麦克马克毛骨耸然孟母三迁名重一时暮霞碾船配割僻絶绮罗筵青旌勤俭肉里眼柔种乳抱上落神鼎疏班数斯俗纷跳迸铁牌同利相死铜器时代完宥文脉文无害险暴仙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