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轻艳 ”。
亦作“ 轻艷 ”。1.轻靡华丽。《北齐书·文苑传序》:“初因书屏风,敕通直郎 兰陵 萧放 及 晋陵 王孝式 録古名贤烈士及近代轻艳诸诗以充图画,帝弥重之。”《北史·唐瑾传》:“ 瑾 次子 令则 ,性好篇章,兼解音律,文多轻艷,为时人所传。”《明史·文苑传二·唐寅》:“ 吴中 自 枝山 辈以放诞不羈为世所指目,而文才轻艳,倾动流辈,传説者增益而附丽之,往往出名教外。”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四编第六章第二节:“到 齐 梁 时候,************的风气越来越发展,一意雕琢字句,讲求声律,流于轻艳浮靡,诗的内容越来越颓废了。”
(2).轻柔艳丽。 茅盾 《追求》二:“他愉快地冥想着 陆女士 的春装该是如何的轻艳,像她那样玉立亭亭的身段……是多么醉人呀!”
“轻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细微差异,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基本含义
由“轻”(轻盈、不沉重)和“艳”(妩媚、动人)组合而成,多用于描述女子妆容或外貌的轻盈妩媚。例如:形容女子春装“轻柔艳丽”,或妆容精致而不显厚重。
文学中的运用
古代文学作品常以此词表现女性柔美特质,如茅盾在《追求》中描写“陆女士的春装轻艳”,突出人物形象。
轻靡华丽的文风
多指诗文风格浮华、注重形式而内容空洞。例如:南朝宫体诗因“流于浮靡轻艳”被批评;《北齐书》提到“近代轻艳诸诗”用于宫廷装饰,反映其华丽但缺乏深度的特点。
历史评价
该词在文学批评中常含贬义,如郭沫若指出齐梁文学因过度追求声律雕琢而“轻艳浮靡”,导致内容颓废。
“轻艳”既可中性描述女性或事物的柔美,也可批判文风的华而不实。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古代文学中更多用于风格批评。
轻艳是一个汉字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轻”和“艳”。它的笔画总数为10。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輕艷”。
轻艳一词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形成。其中,“轻”是火字旁,表示与火相关的意思。而“艳”则是从龙字旁演变而来,表示词义为美丽、豪华的样子。
在古代,轻艳的字形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具体写法为:
轻:易经中的卦名“轻”,由车和一组“乙”构成;
艳:由“㐁”和“文”组成,表示豪华、美丽的样子。
1. 她穿着一袭轻艳的花裙,吸引了众人的眼球。
2. 梅花的花瓣透着一丝轻艳的红色。
1. 轻盈艳丽
2. 轻纱艳影
3. 轻柔艳阳
1. 绚丽:意思是色彩鲜艳、美丽夺目,与轻艳都表示美丽的意思。
2. 美艳:表示美丽、华丽,与轻艳意思相近。
1. 粗糙:表示不光滑、不细腻,与轻艳的意思相反。
2. 坚毅:表示刚强、不娇弱,与轻艳的形容词相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