縛格的意思、縛格的詳細解釋
縛格的解釋
捆綁拷打。《後漢書·宋均傳》:“ 均 嘗删翦疑事,帝以為有姦,大怒,收郎縛格之。”
詞語分解
- 縛的解釋 縛 (縛) ù 捆綁:綁縛。手無縛雞之力。解縛。 拘束:束縛。作繭自縛。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格的解釋 格 é 劃分成的空欄和框子:格子紙。方格兒布。 法式,标準: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資格。 表現出來的品質:格調。風格。人格。國格。性格。 阻礙,隔閡:格格不入。 擊,打:格鬥。格殺。 推究:格
專業解析
縛格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複合結構的詞彙,其含義需從字源、構詞及曆史語用綜合解析:
一、字義溯源
-
「縛」
- 本義:捆綁、約束。《說文解字·卷十三》釋:“縛,束也。從糸尃聲。”指用繩索捆紮物體或限制行動,引申為受制于外力。
- 引申義:在抽象語境中表示思想、行為受束縛,如《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笃于時也”中的“拘”近于“縛”的隱喻義。
-
「格」
- 核心義:規範、匡正。《說文解字·卷六》載:“格,木長貌。從木各聲。”本指樹木枝條交錯,後衍生為“标準”“法式”,如《禮記·缁衣》“言有物而行有格”。
- 動詞義:糾正、限制,如《尚書·冏命》“格其非心”,即匡正邪念。
二、複合詞「縛格」的語義
縛格屬并列式複合詞,強調雙重限制:
- 物理層面:指通過捆綁實現強制固定,如古籍中描述囚禁(“縛格罪人”)。
- 抽象層面:喻指思想、制度或行為受嚴格框架制約,如宋代法律文獻《宋刑統》中“禮法縛格人情”,指禮法對人性的約束。
三、權威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9卷,第1103頁:
“縛格:束縛;拘束。多指受禮法、制度所限。”
- 例句:清人章學誠《文史通義》“文人相輕,蓋由縛格于成例而未能通變”。
-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第3冊,第2671頁:
“以繩索捆綁。亦引申為受規範所囿。”
- 書證:《後漢書·馬援傳》“申命守宰,解縛格囚”,此處指解除囚犯束縛。
四、語用差異與近義詞辨析
五、現代使用場景
當代多用于學術或文學語境:
- 法律領域:指程式對權力的制約(“司法縛格”)。
- 文化批評:形容傳統對創新的壓制,如“突破思維縛格”。
- 例文:錢鐘書《圍城》“家庭像一座小城堡,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卻被禮教的縛格困住”。
參考資料: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二版)
-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
- 《宋刑統》(法律出版社點校本)
- 錢鐘書《圍城》(人民文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縛格”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ù gé,其核心含義為捆綁拷打。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詞義解析
- 縛:指用繩索等物捆綁、束縛。
- 格:此處引申為“拷打、擊打”之意。
組合後,“縛格”表示将人捆綁後進行拷打,常見于古代刑罰或審訊場景。
-
古籍例證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宋均傳》:
“均嘗删翦疑事,帝以為有姦,大怒,收郎縛格之。”
此句描述宋均因删改疑案記錄,被皇帝懷疑有詐,導緻下屬官員被捆綁拷打。
二、其他可能的解釋
部分資料(如)提到“縛格”作為成語,表示“受限制無法自由行動”。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三、使用場景
- 曆史文獻:多用于描述古代司法、刑罰場景。
- 文學創作:可借喻嚴苛的束縛或壓迫,需注意上下文的適配性。
“縛格”的權威解釋為捆綁拷打,源自《後漢書》。若需引用成語類解釋,建議進一步考證語境或結合更多古籍例證。
别人正在浏覽...
案元蝙獺鼻疔比義補任蒼黃翻複晨夕崇日瘳健廚人詞家詞因登明釣槽吊夜地場煩暍廢舉革沈狗吠不驚絓漏合瑞會議室糊口度日謇澀減退鲸力經制儁傑空癟淚痕立馬造橋力能流連溜溜轉理冤摘伏羅袂鳥嘴铳俳佪旁要千裡姻緣一線牽朅朅清穩青雲交身個兒手到擒來收括樹碑立傳熟錦荼蘼讬坐吐暈衛從辒涼車聞所不聞烏闌鹜行顯慶辂下鍬鐝謝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