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六齍的意思、六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六齍的解釋

謂六穀。《周禮·春官·小宗伯》:“辨六齍之名物,與其用,使六宮之人共奉之。” 鄭玄 注:“‘齍’讀為‘粢’;六粢,謂六穀:黍、稷、稻、粱、麥、苽。”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六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禮制或祭祀語境中,其含義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1. 基本釋義
    “六齍”即“六粢”(“齍”通“粢”,音zī),指六種谷物。根據《周禮·春官·小宗伯》的記載,這六種谷物包括:黍(黃米)、稷(小米)、稻(水稻)、粱(高粱)、麥(小麥)、苽(菰米,即茭白的種子)。

  2. 文獻出處與用途
    該詞出自《周禮》,原文提到“辨六齍之名物,與其用,使六宮之人共奉之”,表明六齍是古代祭祀時供奉的六類主要糧食,由宮廷負責籌備,用于祭天地、宗廟等重大儀式。

  3. 文化背景
    古代将糧食視為祭祀的重要物品,“六齍”代表農耕文明中對自然饋贈的感恩,也反映了早期農業社會的作物種類和飲食結構。例如,“苽”在先秦時期是重要糧食,後逐漸被其他作物取代。

  4. 字形與通假關系
    “齍”本義為盛放祭品的器皿,此處通“粢”(谷物),屬于文字通假現象。鄭玄注《周禮》時明确提到這一通假關系,強調其作為糧食的指代功能。

總結來看,“六齍”是周代禮制中六種核心祭祀谷物的統稱,體現了古代農業與宗教儀式的緊密關聯。如需進一步考證細節,可參考《周禮》原文及漢代經學家鄭玄的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六齍》的意思

《六齍》是一個漢字詞語,一般指六隻蹄子,或指一種馬匹踐踏過的蔓草痕迹。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快馬奔馳時留下的痕迹,形象地表達了速度與力量。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六齍》的部首是“馬”字的馬,表示與馬相關。這個字一共有12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六齍》較早出現在《古詩十九首》中的《賦得古原草送别》中,由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作。在《紅樓夢》、《西遊記》等古典名著中也有出現。繁體的寫法是「六轡」。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六齍」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隻是在一些甲骨文或金文中的形狀略有不同。古代的書寫方式通常比現代稍稍簡潔。

例句

1. 那匹馬在草原上留下了六齍,猶如一道閃電般的快速。

2. 他的馬奔馳過山嶺,一刹那之間,六齍縱橫交錯。

組詞

1. 齍迹:指馬的蹄痕。

2. 齍馳:形容馬奔馳的速度。

近義詞

1. 馳騁:形容奔馳或奔跑。

2. 疾馳:形容迅速地跑。

反義詞

緩行:馬匹慢行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