寝處的意思、寝處的詳細解釋
寝處的解釋
(1).猶坐卧,息止。《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臣為隸新,然二子者,譬如禽獸,臣食其肉而寝處其皮矣。”《孔子家語·五儀》:“夫寝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 宋 陳鹄 《西塘集耆舊續聞》卷一:“公即棄官,逕歸其家,築草堂三間於家側,日夜寝處其中。”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宮夢弼》:“惟一客 宮夢弼 , 陝 人,生平無所乞請。每至,輒經歲。詞旨清灑, 柳 與寝處時最多。”
(2).猶言食肉寝皮。《左傳·昭公三年》:“ 子雅 不可,曰:‘彼其髮短而心甚長,其或寝處我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宮夢弼》:“ 和 擊桌曰:‘曩年非姥憐賜一甌粥,更何得旋鄉土!今欲得而寝處之。’”參見“ 寝皮食肉 ”。
詞語分解
- 寝的解釋 寝 (寢) ǐ 睡,卧:寝室。寝車。寝宮。安寝。 睡覺的地方:就寝。壽終正寝。 皇家宗廟後殿藏先人衣冠之處,亦指帝王的墳墓:寝廟。陵寝。 停止,平息:其議遂寝(那種議論于是平息)。事寝。 面貌難看:貌
- 處的解釋 處 (處) ǔ 居住:穴居野處。 存在,置身:設身處地。處心積慮。處世。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處。 決定,決斷:處理。 對犯錯誤或有罪的人給予相當的懲戒:處罰。處決。 止,隱退:處暑。 處
專業解析
寝處(qǐn chǔ)是一個文言色彩較濃的漢語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構成語素及古代文獻用例來理解。主要釋義如下:
-
動詞:坐卧,起居。
- 指日常的坐卧休息等生活起居行為。
- 例證與來源: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中有“寝處之”的表述,意指日常起居生活。此義項體現了該詞最核心的含義,指涉人的基本休憩活動 。
-
動詞:睡卧。
- 更側重于“寝”(睡覺)的含義,指躺下睡覺。
- 例證與來源: 《後漢書·蘇章傳》附《蘇不韋傳》記載:“不韋毀身燔慮,潛蹤蹑迹,觸冒貨法,以報大恥……雖未即誅,而鄉人盜發其冢,剖棺斷頭,以報其怨,是亦寝處之允遂也。” 此處“寝處”指仇人最終被掘墳戮屍,連死後安寝之處也被破壞,可引申理解為使其不得安眠(睡卧)于地下 。現代漢語中此義項已較少獨立使用。
-
名詞:睡卧之處。
- 由動詞義引申而來,指睡覺的地方、床鋪。
- 例證與來源: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記載:“(陳)遺已聚斂得數鬥焦飯,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戰于滬渎,敗,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饑死,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純孝之報也。” 劉孝标注引《晉安帝紀》曰:“遺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每煮食,辄貯錄焦飯,歸以遺母。後孫恩亂,聚得數升,恒帶自隨。及敗逃,多有餓死,遺獨得焦飯,時以為至孝之報。” 雖未直接出現“寝處”,但後世常引此類典故說明孝行感天,亦可引申理解孝子之心關乎父母“寝處”安康。此義項在現代漢語中亦不常用 。
“寝處”一詞的核心意義圍繞“坐卧休息”和“睡卧”展開,既可作動詞表示起居或睡覺的行為,也可作名詞指睡覺的處所。其文言色彩濃厚,在現代漢語日常口語中已很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閱讀或特定書面語境中。其權威釋義主要依據古代經典文獻用例及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的收錄和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
“寝處”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而有所區别,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字面意義:指睡覺或休息的場所,即“寝室”“居所”。古代人重視寝處環境,認為良好的寝處能提升生活質量。
- 例:《孔子家語·五儀》提到“寝處不時”會影響健康,強調作息規律的重要性。
-
動作描述:表示“坐卧”“息止”,即日常起居行為。
- 例:《左傳·襄公二十一年》中“寝處其皮”,描述坐卧于獸皮之上的場景。
二、引申含義
- 情感表達:引申為“食肉寝皮”,形容對仇敵的極度憎恨,欲食其肉、寝其皮以洩憤。
- 例:《左傳·昭公三年》記載“其或寝處我矣”,暗含仇恨之意。
三、使用場景
- 日常語境:多用于描述居住環境或起居習慣,如“寝處舒適”。
- 文學典故:常見于古籍中,尤其與戰争、仇恨相關的文本,如“寝處仇敵之皮”。
四、發音與變體
- 拼音:通常讀作qǐn chǔ(動詞性用法),也有讀qǐn chù(名詞性用法)。
- 相關成語:與“寝食”“坐卧”等詞搭配,構成“寝處不安”“寝處何時”等表達。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法,可參考《左傳》《孔子家語》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罷頓襃顯巴士邊難别劍鬓鴉才蔽識淺柴頭腦殻朝升暮合翠竹黃花村撮鳥大柄訛缺髴髴非甚肥田草分貧振窮攻洩鞲鷹绁犬乖訛顧慣國瑞故失蒿宮候劄火力圈尖頭木驢結彩疥疠金口玉牙抗違尻馬空青酹祀黎裝祿蠹冒黩蒙面喪心米飲慕向捏事陪都皮侯僻絕平凡小事栖沖業簡氣逾霄漢柔能制剛若華賽馬場審判權市恩四夷館軆性投彈土桧微嫌香膩獻凱小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