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德傳燈錄·慧海禅師》:“迷人不知法身無象,應物現形,遂喚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鬱鬱黃華,無非般若。黃華若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後因以“翠竹黃花”指眼前境物。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論語·公冶長一》:“将有以‘斯’為此心者,抑将有以‘斯’為眼前境物、翠竹黃花、燈籠露柱者。”
“翠竹黃花”是一個源自佛教禅宗的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該成語最早見于宋代《景德傳燈錄·慧海禅師》,原文為:“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多用于贊美自然景緻或強調返璞歸真的生活态度,如“翠竹黃花間,心隨天地寬”。
該成語融合了佛教哲理與自然審美,既是對景物的描繪,更是對生命本質的隱喻。
《翠竹黃花》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翠綠色的竹子碧綠鮮豔,黃色的花朵黃豔如金。可以形容景色美麗、明豔動人。
《翠竹黃花》的部首是竹,它的筆畫數目是6。
《翠竹黃花》的來曆故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位文人。他在一個早春的日子裡,觀賞到了翠竹和黃花交相輝映的美景,被景色所震撼,于是借此創作了這個成語來贊美景色的美麗。
《翠竹黃花》的繁體字為「翠竹黃花」。
在古代,「翠竹黃花」的漢字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依然是由「翠竹」和「黃花」兩個字組成,隻是筆畫順序和結構稍有不同。
春天來臨時,整個山谷都布滿了翠竹黃花。
翠竹、黃花、竹林、花園、竹子、綠色、鮮豔。
碧竹黃花、青竹黃花
枯竹凋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