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臂套上蹲着鷹,手裡牽着狗。借指纨袴子弟放浪遊樂的生活。《隋書·列女傳·劉昶女》:“﹝居士﹞每韝鷹紲犬,連騎道中,毆擊路人,多所侵奪。”
“鞲鷹绁犬”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gōu yīng xiè quǎn,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指臂套(鞲)上架着鷹、手裡牽着被繩索(绁)拴住的犬,字面描繪的是古代纨绔子弟架鷹牽犬、遊獵取樂的生活場景。這一形象常用來象征富貴階層放縱享樂的生活方式。
該成語源自《隋書》,反映南北朝至隋唐時期貴族子弟的奢靡風氣。古時架鷹牽犬是遊獵活動的典型标志,成為權貴炫耀身份、欺行霸市的象征。
部分資料中寫作“鞴鷹绁犬”(bèi yīng xiè quǎn),發音和含義略有差異,通常視為誤寫或方言變體,建議以“鞲”為标準用字。
“鞲鷹绁犬”以生動的畫面批判了封建權貴的驕奢淫逸,既是曆史現象的寫照,也可用于諷刺現代社會中類似行為。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受束縛”的引申義混淆。
《鞲鷹绁犬》這個詞是指拴住鷹和綿羊的犬,用于隱喻一種情況下你虧欠的面子不好為了避免争吵吃虧。也可以形容被人明嘲暗諷而心生氣惱。拆分部首為革和犬,筆畫總數為28。
《鞲鷹绁犬》一詞的來源目前尚無确切的考證,但它常被用于形容古代的狩獵場面。典故中,鞲是一種制作精巧的鷹索,鷹鞲俗稱绁,是為了限制鷹的飛行自由。而犬則是指狗,一種具有很高聰明才智的動物。這個詞的繁體字為鞲鷹纈犬。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漫長的變化。以《鞲鷹绁犬》為例,古代的寫法為「鞲鷹绁犬」。這些字形在演變過程中發生了變動,現代寫法中的绁字原先是「纈」,犬字的上方有一個「犭」部。
例句:
組詞:鷹绁、鞲索、犬吠。
近義詞:制龜張鷹(古代用來捕捉飛禽的器具)、綿羊犬(古代用來拴住綿羊的狗)。
反義詞:自由自在、一馬當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