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性情。《隸釋·漢濟陰太守孟郁修堯廟碑》:“天姿瑋度,軆性溫仁。”《隸續·漢司農劉夫人碑》:“軆性純淑,非禮不行。”
“軆性”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多作“體性”,主要含義如下:
核心詞義
指人的性情或本性,常用于描述溫和、仁善的品格。如漢代碑文中的用例“軆性溫仁”(形容天性寬厚仁慈)、“軆性純淑”(指品性純潔賢淑)。
字形解析
使用場景
多見于古代文獻,尤其是碑刻、典籍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其含義與“心性”“禀性”等詞相近,但更強調與生俱來的特質。
相關拓展
需注意與“攓性”(qiān xìng,指違背自然拔高心性)等形近詞區分,避免混淆。
建議:如需深入探究,可查閱《隸釋》《隸續》等漢代金石學文獻中的原始用例。
“躰性”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的部首是“⺼”和“⺆”,它的筆畫總共有11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當時的寫法更加複雜且繁瑣。而現代繁體字的寫法是「體性」。
“躰性”的意思是指人的體格和性格特征,它綜合了人體結構和内在品質兩個方面。
1. 他的躰性非常適合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作。
2. 她的躰性強健,很少生病。
1. 躰魄:指人的身體和靈魂。
2. 躰魄力行:指身體和意志的統一。
3. 躰操:指體育運動或鍛煉身體的活動。
1. 體質:指人體的組織結構和機能狀态。
2. 性格:指人的心理和行為傾向。
1. 躰魄無依:指身體完全無法移動。
2. 性情乖僻:指人的性格古怪、難以相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