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冒黩的意思、冒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冒黩的解釋

亦作“ 冒瀆 ”。冒犯;亵渎。多用作謙詞。 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詩啟》:“詞旨瑣劣,冒黷尊嚴,俯伏刑書,不敢逃讓,死罪死罪。”《水浒傳》第二三回:“小人有眼不識泰山,一時冒瀆兄長,望乞恕罪。”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陸判》:“前夕冒瀆,今來加斧鑕耶?” 魯迅 《彷徨·孤獨者》:“于是覺得我對于孩子的冒渎的話,倒也情有可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冒黩"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核心含義是因冒犯、觸犯(上級或權威)而遭到貶黜、罷免。

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1. 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 冒: 本義指頂着、不顧,引申為冒犯、觸犯、沖撞。這裡指言語或行為上對尊長、上級或權威的不敬、沖撞。
    • 黩: 本義指污濁、輕慢不敬,引申為貶斥、罷免、廢黜。常指官員因罪過或過失而被降職或免職。
    • 冒黩: 兩字結合,意指因為冒犯(某人,通常是上級或君主)而遭到貶黜或罷免。它強調了一種因果關系:冒犯的行為是導緻被貶黜的直接原因。
  2. 詞性及用法:

    • 通常作動詞使用。
    • 主語通常是因冒犯而被貶黜的人。
    • 對象(賓語)通常是所冒犯的權威(如君主、上司),但有時對象也可能省略,隻強調被貶黜的結果是由于冒犯所緻。
    • 例句(示意): “臣以直言進谏,不幸冒黩天威,遂遭放逐。” (我因為直言進谏,不幸冒犯了皇帝的威嚴,于是遭到流放。)
  3. 語境與色彩:

    • 正式/書面語: “冒黩”屬于比較正式、書面化的詞彙,帶有濃厚的文言色彩。
    • 曆史/官場語境: 該詞多見于描述古代官場中因谏言、失禮或其他行為觸怒君主或上級而導緻的貶官、罷免事件。
    • 後果嚴重性: 使用“冒黩”一詞,往往暗示冒犯行為性質比較嚴重,導緻的貶黜後果也比較嚴厲。

“冒黩”意指因言語或行為冒犯、觸怒了(上級或權威)而招緻被貶官、罷免的處罰。它是一個帶有因果關系的動詞,強調“冒犯”是“被黜”的直接原因,常見于古代文獻和描述曆史官場事件的語境中,具有正式、書面化的特點。

來源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冒黩”的詳細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冒黩”讀作mào dú,是漢語古語詞彙,可寫作“冒渎”,表示冒犯、亵渎之意,多用于自謙語境。

用法與例句

  1. 謙辭語境:古人在書信或對話中常用此詞表達歉意,如唐代元稹《上令狐相公詩啟》:“詞旨瑣劣,冒黩尊嚴”(自謙文辭粗陋,冒犯對方)。
  2. 具體冒犯行為:如《水浒傳》第二十三回:“小人有眼不識泰山,一時冒渎兄長”(指言語或行為上的沖撞)。

現代使用建議
當代漢語中,“冒黩”已極少使用,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冒犯”“失禮”等現代詞彙替代。如需引用古文或體現謙遜态度,可保留此詞,但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多個網頁來源,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白芨漿白善白役變本加厲駁運不日不月蔡屣延才長名牓禅宗吹風胡哨催命鬼德鄰吊驗頓次法藍絨犯治羔絲革鞔觀望不前寒庖函席寒錫衡定花機灰冷毀于一旦尖兵監奴踐盤稭稈吉蠲磕碰兒嗹馬隸臣陵聚沒氣路木炭袅袅娉娉請谒秋晚曲録惹虱子頭上撓日省月課若釋重負商絃聖母峰生體壽詞水提素畜歲寒知松柏坍圮透洩屯利窩刀五凫羨愛香阜下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