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entleness can over come stength] 以柔克剛,謂以柔弱的手段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制服剛強者
黃石公記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仁之助也,強者怨之歸也。”——《後漢書·陳俊傳》
“柔能制剛”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róu néng zhì gāng,其核心含義是以柔弱的手段能夠制服剛強的人或事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曆史文獻
最早見于《後漢書·臧宮傳》:“黃石公記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此處将“柔”與德行關聯,認為剛強易招緻怨恨,而柔和更具道德優勢。
道家思想
老子在《道德經》中以水喻“柔”:“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雖柔弱,卻能穿透岩石、沖毀堤壩,體現内在的持久力量。
該成語至今廣泛用于描述策略性思維,尤其在管理學、心理學領域被引申為“柔性領導力”或“非暴力溝通”的智慧。
《柔能制剛》這個詞表示通過柔軟的方法來克服強硬的力量,即用柔韌的方式對抗強大的對手。它強調了靈活性、智慧和適應性的重要性。
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以下部首和筆畫:
《柔能制剛》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易經》中的一句名言:“柔弱勝剛強”,意思是說柔弱的力量可以戰勝剛強的力量。這個思想在道家哲學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強調了通過柔軟和適應性來實現世界的和諧。
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是「柔能制剛」。
在古時候,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意思依然相同。例如,在《孟子》中,可以找到對應的記載:“惟以淩弱者為王,以屈伸為政。”這句話表達了同樣的意思。
以下是一個例句,展示了《柔能制剛》的用法:
他并沒有直接與對手硬碰硬,而是運用智慧和圓滑的手段,最終通過柔能制剛的方式戰勝了強大的敵人。
一些與《柔能制剛》相關的詞語包括:
總之,《柔能制剛》強調了柔軟、適應性和智慧的重要性,它提醒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不一定要使用武力或強硬的手段,而是應該運用靈活性和智慧來解決問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