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坐卧,息止。《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臣为隶新,然二子者,譬如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孔子家语·五仪》:“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 宋 陈鹄 《西塘集耆旧续闻》卷一:“公即弃官,逕归其家,筑草堂三间於家侧,日夜寝处其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宫梦弼》:“惟一客 宫梦弼 , 陕 人,生平无所乞请。每至,輒经岁。词旨清洒, 柳 与寝处时最多。”
(2).犹言食肉寝皮。《左传·昭公三年》:“ 子雅 不可,曰:‘彼其髮短而心甚长,其或寝处我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宫梦弼》:“ 和 击桌曰:‘曩年非姥怜赐一甌粥,更何得旋乡土!今欲得而寝处之。’”参见“ 寝皮食肉 ”。
“寝处”是一个多义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而有所区别,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意义:指睡觉或休息的场所,即“寝室”“居所”。古代人重视寝处环境,认为良好的寝处能提升生活质量。
动作描述:表示“坐卧”“息止”,即日常起居行为。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该词,若需进一步考证古籍用法,可参考《左传》《孔子家语》等文献原文。
寝处是一个名词,表示睡觉或休息的地方。这个词来自于汉语,常用于表示睡觉的地点,比如床、席或者其他舒适的休息场所。
寝处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宀和虍。它的总笔画数为11画。
在繁体字中,寝处的写法为「寢處」。
在古代,寝处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例如,「寝」字的上部分常常写作「宀」,而下部则用象征床的「㐬」来表示休息的场所;「处」字的下部常常写作「虐」,表示地方。这些古代汉字的写法在现代已经不再常见。
1. 我的寝处是一张温暖舒适的床。
2. 他在找到了一个安静的寝处后才得以安心休息。
1. 寝室:指集体休息或睡觉的房间。
2. 寝具:指用来卧睡的物品,如床、被子等。
3. 卧寝:指躺卧睡眠。
近义词有宿处、卧处、居处。
反义词有起床、工作、行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