寝处的意思、寝处的详细解释
寝处的解释
(1).犹坐卧,息止。《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臣为隶新,然二子者,譬如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孔子家语·五仪》:“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 宋 陈鹄 《西塘集耆旧续闻》卷一:“公即弃官,逕归其家,筑草堂三间於家侧,日夜寝处其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宫梦弼》:“惟一客 宫梦弼 , 陕 人,生平无所乞请。每至,輒经岁。词旨清洒, 柳 与寝处时最多。”
(2).犹言食肉寝皮。《左传·昭公三年》:“ 子雅 不可,曰:‘彼其髮短而心甚长,其或寝处我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宫梦弼》:“ 和 击桌曰:‘曩年非姥怜赐一甌粥,更何得旋乡土!今欲得而寝处之。’”参见“ 寝皮食肉 ”。
词语分解
- 寝的解释 寝 (寢) ǐ 睡,卧:寝室。寝车。寝宫。安寝。 睡觉的地方:就寝。寿终正寝。 皇家宗庙后殿藏先人衣冠之处,亦指帝王的坟墓:寝庙。陵寝。 停止,平息:其议遂寝(那种议论于是平息)。事寝。 面貌难看:貌
- 处的解释 处 (處) ǔ 居住:穴居野处。 存在,置身:设身处地。处心积虑。处世。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处。 决定,决断:处理。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处罚。处决。 止,隐退:处暑。 处
专业解析
寝处(qǐn chǔ)是一个文言色彩较浓的汉语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构成语素及古代文献用例来理解。主要释义如下:
-
动词:坐卧,起居。
- 指日常的坐卧休息等生活起居行为。
- 例证与来源: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中有“寝处之”的表述,意指日常起居生活。此义项体现了该词最核心的含义,指涉人的基本休憩活动 。
-
动词:睡卧。
- 更侧重于“寝”(睡觉)的含义,指躺下睡觉。
- 例证与来源: 《后汉书·苏章传》附《苏不韦传》记载:“不韦毁身燔虑,潜踪蹑迹,触冒货法,以报大耻……虽未即诛,而乡人盗发其冢,剖棺断头,以报其怨,是亦寝处之允遂也。” 此处“寝处”指仇人最终被掘坟戮尸,连死后安寝之处也被破坏,可引申理解为使其不得安眠(睡卧)于地下 。现代汉语中此义项已较少独立使用。
-
名词:睡卧之处。
- 由动词义引申而来,指睡觉的地方、床铺。
- 例证与来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记载:“(陈)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曰:“遗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孙恩乱,聚得数升,恒带自随。及败逃,多有饿死,遗独得焦饭,时以为至孝之报。” 虽未直接出现“寝处”,但后世常引此类典故说明孝行感天,亦可引申理解孝子之心关乎父母“寝处”安康。此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亦不常用 。
“寝处”一词的核心意义围绕“坐卧休息”和“睡卧”展开,既可作动词表示起居或睡觉的行为,也可作名词指睡觉的处所。其文言色彩浓厚,在现代汉语日常口语中已很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古籍阅读或特定书面语境中。其权威释义主要依据古代经典文献用例及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的收录和解释。
网络扩展解释
“寝处”是一个多义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而有所区别,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
字面意义:指睡觉或休息的场所,即“寝室”“居所”。古代人重视寝处环境,认为良好的寝处能提升生活质量。
- 例:《孔子家语·五仪》提到“寝处不时”会影响健康,强调作息规律的重要性。
-
动作描述:表示“坐卧”“息止”,即日常起居行为。
- 例:《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中“寝处其皮”,描述坐卧于兽皮之上的场景。
二、引申含义
- 情感表达:引申为“食肉寝皮”,形容对仇敌的极度憎恨,欲食其肉、寝其皮以泄愤。
- 例:《左传·昭公三年》记载“其或寝处我矣”,暗含仇恨之意。
三、使用场景
- 日常语境:多用于描述居住环境或起居习惯,如“寝处舒适”。
- 文学典故:常见于古籍中,尤其与战争、仇恨相关的文本,如“寝处仇敌之皮”。
四、发音与变体
- 拼音:通常读作qǐn chǔ(动词性用法),也有读qǐn chù(名词性用法)。
- 相关成语:与“寝食”“坐卧”等词搭配,构成“寝处不安”“寝处何时”等表达。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该词,若需进一步考证古籍用法,可参考《左传》《孔子家语》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哀听棒疮髌骨餐风露宿惨棘长素衬施传形弹丝品竹灯盌恶食燔燧泛淫冯歌负冰梗命广乐故旧横被花蒂华魄贱发奸通讥关金吹旧坊计学极娱谲狡峻岭君器郎巾莲实龙藏寺鹭翿鸣禽南征捧心西子飘瞥铅丹潜戢丘祷容止誓死受禄耸切宿疴桃绶陶正同品透串头影退坡微忽危言核论五老物理化学物牲鲜灵县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