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惡瘡。《禮記·月令》:“﹝仲冬之月﹞行春令,則蝗蟲為敗,水泉鹹竭,民多疥癘。” 唐 柳宗元 《時令論上》:“反時令則有……大疫風欬鼽嚏瘧寒疥癘之疾。”
“疥疠”是一個漢語詞彙,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如下:
“疥疠”原指皮膚病或傳染性惡瘡,如疥瘡、疠風等。其特點是皮膚出現丘疹、刺癢等症狀,具有傳染性。
現代漢語中,“疥疠”仍保留“惡瘡”的本義,但部分語境下也引申為社會上的敗壞現象(如腐敗、邪惡等),帶有比喻色彩。
提示: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引申用法,可參考、6等來源的詳細分析。
疥疠(jiè lì)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傳染性皮膚病或疾病。疥疠通常由寄生蟲感染引起,常見症狀包括皮膚瘙癢、紅腫和丘疹等。這種疾病非常容易傳播,因此需要及時治療以避免進一步擴散。
疥疠的拆分部首是疒(病字旁),疖(注音:jiē)是其他部首。疥疠的總筆畫數為11畫。
疥疠一詞最早可追溯到《說文解字》中的記載。在繁體字中,疥疠的寫法為癩癬(lài xuǎn),但在現代簡化字中,已經統一使用疥疠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疥疠的寫法稍有不同。疥字的古寫形為疒加差,而疠字的古寫形為疒加戾。
1. 他被疥疠所困擾,無法入睡。
2. 這個小村莊突然爆發了疥疠疫情,所有居民都陷入恐慌之中。
疥疠的相關詞彙:
1. 疥癬(jiè xuǎn):疥疠的俗稱,也指病情較為嚴重的疥癞。
2. 疥癞(jiè lài):疥疠的嚴重形式,常常出現在身體多處,症狀更為嚴重。
3. 疥螨(jiè mǎn):引起疥疠的微小寄生蟲。
近義詞:皮膚病、癬病、瘡疖
反義詞:健康、健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