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七體。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定勢》:“箴、銘、碑、誄,則體制於弘深;連珠、七辭,則從事於巧豔。”詳“ 七體 ”。
“七辭”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種文體形式,屬于賦的變體,又稱“七體”。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七辭即“七體”,源自漢代的一種問答體賦文。其特點是以七段結構展開論述,通常圍繞某一主題進行鋪陳,兼具說理與文采。
文學特點
曆史背景與代表作品
七體起源于漢代,代表作為枚乘的《七發》,後續文人如傅毅、曹植等均有仿作。劉勰将七體與箴、銘、碑、诔等文體并列,歸入“雜文”類。
相關辨析
需注意與“連珠體”(短小精悍的骈文)區别:七體更重長篇鋪叙,而連珠體偏向格言式說理。
七辭是賦的分支文體,通過七段式結構和華麗文風實現勸喻功能,在漢魏六朝文學中具有獨特地位。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演變,可參考《文心雕龍》或漢代辭賦專論。
《七辭》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七個字的辭職書。
《七辭》的部首是辶(辵)和言,其中辶(辵)是表示行走的意思,而言表示言語、語言之意。它的筆畫數是9畫。
《七辭》一詞源于古代,當時人們在辭去官職或職位時,常常寫一封辭職信以示誠意和表達内心的想法,正如現代人寫的辭職信一樣。這種辭職信通常用七個字表達,因此就被稱為《七辭》。
《七辭》的繁體字為「七辭」。
在古代書寫漢字時,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以《七辭》為例,古時候寫作「七辭」。
他寫了一封《七辭》,表示對公司的感激和離開的決心。
七言絕句、七天、七色、七品、七子(指七個兒子)
七句、七字、七行
入職、就職、上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