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臘祭時的集會。《三國志·吳志·丁奉傳》:“丞相兄弟友黨甚盛,恐人心不同,不可卒制,可因臘會,有陛下兵以誅之也。”《後漢書·鄭玄傳》“﹝ 玄 ﹞不樂為吏,父數怒之,不能禁” 李賢 注引《鄭玄别傳》:“ 玄 年十一二,隨母還家,正臘會,同列十數人,皆美6*服盛飾,語言閑通。”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臘會漢語 快速查詢。
“臘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特定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基本定義
指古代臘祭時舉行的集會活動,具有祭祀和慶典性質。臘祭是古代年終祭祀百神的重要儀式,通常在農曆十二月(臘月)進行,因此“臘會”也特指這一時期的集會。
曆史背景與文化内涵
延伸與演變
現代語境中,“臘會”可能泛指臘月期間的節慶活動,但核心仍圍繞傳統祭祀。需注意與“臘八會”(佛家臘月初八的法會)區分,後者是佛教傳入後的衍生形式。
該詞以古代祭祀集會為本質,兼具曆史功能性與文化象征意義,部分現代用法可能擴展為臘月慶祝活動,但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臘會,讀音là hu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包括“臘”和“會”。
臘字由肉旁和樂旁組成,肉旁表示與肉有關,樂旁表示歡樂。臘字的原義是指農曆十二月份的一種傳統節日,也是表示歲末或年尾的意思。而“會”字,由人旁和合旁構成,人旁表示與人有關,合旁表示聚集。會字的原義是聚集、集會或會議。
臘會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指的就是在農曆十二月進行的各種慶祝活動和集會。在古代中國,臘會常常是一年中最盛大、最重要的節日之一,人們會在這個時候慶祝豐收、祭祀祖先、聚餐聚會等。
臘會的繁體寫法是臘會,其中“臘”是指臘肉的意思,而“會”和簡體寫法一樣,表示集會。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臘字的寫法是丿丿+月,其中丿丿表示臘肉的形狀,月表示月份。會字的古代寫法是人+冖,人表示人聚集,冖表示遮蓋。
例句:
1. 每年的臘會上,我們都會和親朋好友一起慶祝。
2. 在臘會期間,許多地方都會舉辦燈籠展覽和民俗表演。
組詞:
1. 臘八:慶祝臘會之前的一個傳統節日。
2. 臘肉:用鹽腌制而成的熟肉。
3. 會客:指邀請客人到自己家中或公共場所進行交流、招待。
4. 會議:多人聚集在一起讨論問題的活動。
近義詞:
慶典、聚會、節日
反義詞:
離散、分散、散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