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詩箧。放詩稿的小箱子。 宋 葉適 《送潘德久》詩:“未有羽書吟自好,全提 白下 入詩匳。”
“詩匳”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ī lián,其核心含義指存放詩稿的小箱子,類似于“詩箧”。以下是具體解釋:
基本釋義
根據權威詞典解釋,“詩匳”指專門用于存放詩作的小型容器,常用來收納手稿或詩卷。這一用法在宋代文獻中已有體現,例如葉適《送潘德久》詩中提到“全提白下入詩匳”,這裡的“詩匳”即指收納詩稿的箱子。
延伸理解
該詞屬于古典文學中的特定表達,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古籍或相關研究文獻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代詩詞集或古代文房用具相關記載。
詩匳(shī xiān)是一個詞語,它在漢語中的意思是“存放着豐富詩歌作品的寶匣”,形象地比喻詩歌的集藏或收藏。
詩匳的拆分部首是言字旁。它總共包含有11個筆畫。
詩匳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賣炭翁》中:“詩雲:‘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鬓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五更炭市開市日,賣炭翁叫賣聲咽。喚起炭車喚不得,惜時如命向前跑。竟日牽羊市如雲,蜀客此中買炭翁。嗟爾遠道之人,何畏秋來之須炭。世人不識卧病者,行到炭家即炭知。歡樂趣,離别苦,就中更有病中狂。病中狂,擁籃炭,擔簦杖,着短裳。炙手可熱心不熱,唱名獨坐對青冢。滿眼落炎景色裡,兩個黃鹂鳴翠柳。萬家楊柳青青綠,五裡荷花深深紅。冢頭枯楊垂楊死,石下松岡松直徑。”劉禹錫以“詩匳”形容自己豐富的詩歌創作。
繁體字中,“詩匳”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詩匳”寫作“詩匣”。
這本詩匳中收藏着許多珍貴的古代詩歌作品。
詩家、詩壇、詩聖、匣子、寶匣
詩庫、詩藏、詩集
散文、非詩歌
【别人正在浏覽】